第1章 李根这家人(四十八)(1/3)
李根这家人(四十八)
酒至半酣,李丽的手机响了,李丽打开一看,是吧台打来的,她起身向包厢外走去,手机里传来妈妈的声音。
妈妈问李丽,结束没有,李丽说,快了。
请妈妈把这桌饭菜账结掉就行了。
妈妈说,好的。
挂了电话,李丽回到包厢,康书记问,李丽可有事情?李丽说,没有事的。
这时,王辉部长说,酒也差不多了吧,结束吧。
大家都说,好的。
李丽让服务员上两份水饺,带点醋来。
康书记说,等饺子来了,我们共同干杯吧!大家都说,干掉吧。
康书记看着老伴说,你把酒给我吧,喝多了容易忘事,你去催催饺子。
郭玉明白,把酒杯递给了康伟,出了包厢。
不一会儿,饺子上来了。
康书记跟女儿倩倩说,你去看看妈妈呢,该不会喝多了吧。
倩倩刚要出包厢,迎着妈妈开门进来,康书记看着老伴,郭玉摇了下头。
这时,大家都站起来,共同喝完了这杯团圆酒,便开始吃水饺。
晚餐很快结束了,大家纷纷下楼,在一楼大厅相互握手告别。
康书记一家三口出了饭店,康伟看到老同学王辉已向自家方向走去,便低声问老伴,怎么没有去结账。
郭玉说,我来到吧台结账,小水会计说饭账已结,当时,大厅里好多人,我也不好多问,就上来了。
倩倩说,肯定是李丽姐姐安排的。
康伟说,讲好了是我请客的,怎么能让她买单呢。
郭玉说,要感谢李丽的事情多着呢,我们一定要记住她的好。
倩倩和爸妈一边走,一边聊。
倩倩告诉爸、妈,今年放寒假我就不回来了。
爸、妈都停住了脚步,惊讶地问倩倩,放假你不回来,到哪里去啊?倩倩看到爸妈有点紧张,就说,下午我去找李丽姐,她跟我说,如果我大学毕业想进省报社工作,等放寒假时,她安排我到报社实习,跟随资深记者多跑跑,多写些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为今后能进省报社打点基础。
康伟和郭玉听了,高兴坏了,这就是我们全家的愿望。
康伟说,还是李丽考虑的细致周到,如果李总编辑想用你,只要她轻轻地给我们家倩倩点拨点拨,让你在省报多发表些文章,扩大些影响,留在报社也就她一句话的事情,更何况报社社长夏颖与李丽早就姐妹相称了,她们的关系十分的铁。
据说,李丽安置工作时,还是夏颖爸爸夏皓出的面,当时他任常务副省长,就是现在的夏省长。
据说,春节过后他就是省委书记了。
老伴听后说,还有这事情,可见李丽的关系多么的硬气,难怪李丽家只要有事情,县委一班人,尤其是县委李书记带头往李丽家跑呢。
康伟跟郭玉说,我没有看错人吧!李丽这孩子真的不简单,不仅学问深,关系硬、官位高,还没有架子,低调的很。
喝酒前,李丽不让我们讲感谢的话,是有一定深意的,因为在场的人很多,以防别人有看法,传出去就不好了。
所以,她定了调子,今晚就是喝酒小聚闲叙。
并给倩倩说,你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对李丽好,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给她丢人。
你看看今天晚上李丽的表现,我和妈妈差一点感动的就要流泪了。
倩倩说,我也差一点没有控制住。
一家三口子,一边走,一边聊,一边看县城的夜景。
阵阵凉风,拂面而来,掠过窄街,卷起零星枯叶,在水泥地上擦出细碎的声响。
路灯昏黄,灯泡外罩着经年的灰垢,光线便显得愈发朦胧,像隔了层毛玻璃。
街边的小吃摊支起了褪色的塑料棚,蒸笼里腾起白雾,混着油锅的滋滋声,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片暖烘烘的烟火气。
几个行人缩着脖子赶路,羽绒服摩擦出窸窣的动静。
偶尔有摩托车突突驶过,车灯刺破夜幕。
居民楼的窗户大多亮着,电视的蓝光在窗帘上晃动,偶尔传出几句模糊的对白或笑声。
巷口的老式杂货店还开着,玻璃柜台里的灯泡瓦数不足,照得货架上的零食、电池、打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