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3/3)
间,他的邦交政策都是给南方施压,左手打秦国右手打燕国,对北方保持警戒,用鲜卑与柔然的部落内斗,拖延柔然统一漠北草原的脚步。
】
【到了柔然汗国建立时,燕国已几乎被他彻底消灭,重新建立的北燕也已经和慕容氏称不上有什么关系,乃是慕容氏的汉人朝臣所建,地理偏僻,国力不盛,只能自守苟安。
】
【于是拓跋珪又改变了策略,空出一只手来暴打了北方柔然一顿,反而延后了覆灭燕国的脚步。
】
【这条决策也是对的,直到北魏在大应北伐的推进中覆灭,柔然汗国都没能从后方对北魏造成任何威胁。
】
【对秦国,他也一直都是以威慑、联合策略为主,随着永安的不断崛起,谁是他真正的敌人,他非常清楚。
】
【但很遗憾,这位根本没能活到继续调整下一步战略的时候。
】
拓跋珪冲着崔浩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管其他,先去准备出使相关事宜,自己则已面色冷然地盯着天幕。
好像都不需要所谓的直觉预警,他就能听得出来,这天幕要说的,正是他的死因!
但不论这个死因于他而言会造成何种影响,总不会比姚兴那坑儿子的老爹姚苌更离谱了,否则早将他提到前面说了,又怎会只说什么“陋习”。
一想到这里,拓跋珪虽是暗暗捏紧了拳头,却也并未将心悬上了喉咙口,只是颇觉好笑地看了眼后方的朝臣,见其中有人似乎想将手举起捂住耳朵,又唯恐这掩耳盗铃的举动太过显眼,犹豫着将手放了下来。
他冷嗤了一声:“要听就听,我还会熏聋了你们的耳朵不成?”
后方众人稍松了一口气,就听天幕之上说道
【拓跋珪这个人,早年间的崛起和母族息息相关。
但他天生就适合于处在统治者的地位,包括十六岁称王也能很好地反应这一点。
于是相应的,他的亲缘关系就非常淡薄。
】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从后世的角度,以及华夏礼法的一些观念去评价拓跋珪的行为,他与母族的一部分争斗,也是因为他人太年轻,谁都觉得自己该占有更大的权力。
但无论是能随意将兄弟送到敌方当人质,毫不顾虑对方的生死,还是放任母亲忧愤而死,都可以看到他的冷漠。
】
【这种冷漠对于他果断剪除母族势力,将权力彻底收回他的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魏国的发展来看,拓跋珪的做法也不算错。
但在他称帝后回头反思自己的崛起时,这种性格促成他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