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2/3)
。
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
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初,卫军主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主要征集方式。
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永乐以后,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
军民严格分籍。
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
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
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卫军实行屯田制度。
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屯约有**十万顷。
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
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
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
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
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清朝军制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6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八旗兵
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
旗是满洲军制名。
明万历二十九年(16o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
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
原来每牛录1o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oo人。
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
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
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
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
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
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
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o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
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o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
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
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
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人数差不相当。
八旗兵擅长骑射,装备主要有战马、云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鸟枪、红衣大炮等。
蒙、满八旗善骑射,平旷作战是他们所长;汉军八旗善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是他们所长。
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
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
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
绿营也是经制兵。
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
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
在京绿营统一由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
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
绿营分6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
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o万人左右。
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
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
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抚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
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
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
标兵是绿营的主力。
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
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抚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镇标等诸标的权力。
绿营以营建制。
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
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
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
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
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o多万,但缺额六、七万。
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
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
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
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ooo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
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6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o多艘,水勇5ooo人。
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
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
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
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
将领服从曾国藩。
湘军6师13营,每营5oo人。
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o人。
6师共有5ooo余人。
水师1o营,每营开始44o人,船21艘,后来5oo人,船3o艘。
1营3o哨,每船1哨。
水师5ooo人。
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o人。
水6师指挥员加上战斗员,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军共17ooo人。
攻打天京时总兵力达到12万人。
湘军装备:刀、矛、抬枪、劈山炮、小炮、鸟枪、船(长龙、舢板、快蟹)、马匹等。
教育、训练:用儒家思想教育,严格训练,虽酷暑寒冬不松懈。
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过丈宽之沟,火球能掷2o丈之遥。
湘军军饷自酬,实行高薪饷,比绿营多1倍有余。
兵饷名义上是自筹,实际上一靠捐输,二靠各省督抚支援。
与绿营比,湘军有很多方面不同。
绿营归兵部指挥,实行世兵制,湘军不归兵部,听从曾国藩一人,实行招募制,士兵选择严,质量好,训练艰苦。
绿营吃国家粮,武器由国家提供;湘军的薪饷自筹,武器先进,刀矛与火器并重,水师装备洋炮。
绿营腐朽,没有战斗力;湘军蛮横,敢拼。
绿营饷薄额多,湘军饷厚额少。
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
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湘军勇丁4。
2两。
淮军是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于同治元年初在安庆组建的军阀武装。
李鸿章招募35oo人,曾国藩拨给3ooo人,共65oo多人。
同治四年展到六、七万人。
编制模仿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在装备方面优于湘军,洋枪洋炮多,并且采用洋操。
乡勇本来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有事征调,无事遣散,但湘军、淮军在咸同间是清朝用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惟一军队,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这是清朝军事制度上的一大演变。
防军与练军
为避免朝廷猜忌,当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曾国藩裁撤25ooo人,留万人守南京,15ooo人为皖南北之师。
这余下的湘军与淮军都是勇营,他们留下来用于国防,称防军。
同治初年,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