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2/3)
纷纷扼腕,他们被骗的好惨!
比起后宫的娘娘皇子们,前朝和皇子们沾亲带故的朝臣们,其余的大人们心思可就多了,这皇帝嫡长子身边的好位置,可不能全给那些走狗屎运的人占了,他们也是要分一杯羹的。
于是等到谢迁再次出行的时候,身后跟了浩浩荡荡的一群二代三代N代,大家都想到皇帝和皇后两人独子的身边刷一刷存在感。
只不过远洋航行比这些公子哥儿们想象的要辛苦的多,有的甚至都没到海南港口,在内陆河运的半路就撑不住倒下了,晕船水土不服把几个人高马大的公子哥儿折腾得像晒干了的小咸菜,最后转到陆路用马车一路给送回京都了,也有跟着远洋船出海没多久就被小船送回来了的,总之也是上演了一出活灵活现的变形记。
但在这八年间但凡撑下来的,一个个都涨了见识,甚至有那一小半都不想回来了,就请求周谨言让他们留在外头做新疆土的管理。
周谨言当然没有异议,很快大周就有了个新风向,与其在本土偏僻的犄角旮旯里当个芝麻官,不如拼一把出海远洋去当抚远使,朝廷可是有明文规定,离开了本土远洋出海当抚远使,当场连升三级。
原本只能到小县城当个七品的小县令,去了海外就能升到从五品,这样一来倒是有不少选官的举人老爷情愿出海远洋去当官。
除了去当官的,还有那不少树大分枝后,不愿意在本地的主支手下讨食的分支,也跟上了朝廷的远洋船,带着美好的愿景,拖家带口前往海外的新世界。
由于出海远洋的热度愈演愈烈,大周各个船厂都忙得不可开交,造船的技术也是连年突破,还有很多南阳海外送回来的特产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当然皇帝最看重的还是早几年送回来的高产四宝,这些年在大周本土陆陆续续推广开来,很快就取代了原本产量低的主粮,更是几次在大灾中让百姓有了自保能力,也让朝廷有了力挽狂澜的机会。
也因为有了高产饱腹还不怎么挑土地的粮食,大周的人口这些年蹭蹭蹭的往上涨,俨然一派太平盛世之相。
谢迁因为在这八年里回转多次,深受皇帝和周谨言的信任,这次早周谨言和君柒一步回大周的他,如今更是顶着爵位坐到了礼部正四品侍郎,兼鸿胪寺卿的位置,全权负责远洋外宾这一块。
反倒是早些年升职的肖玉书在朝堂里销声匿迹了,据说是外派出去了,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邵程考取武探花之后,在西北疆场屡屡立功,后被重新调回京都进了禁卫军,坐上了从四品的副都统位置,一同进入禁卫军和五城兵马司的还有好几位邵家和邵家的亲眷,这下子也算是改换门庭了。
君善和君梧的夫家也因为京中有靠,家族的发展顺畅平和。
五层大船缓缓靠近海南港口的码头,两个六七岁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