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3)
到了周谨言耳朵里,一同传来的还有什么【少夫人虽然是好心,但是得罪了那帮子读书人,恐怕要带累名声】诸如此类的提醒,看似是在为君柒考虑,实则是在指责她行为出格。
周谨言没有出声,但是很快就拿到了那一日在君柒面前唧唧歪歪的那几个书生的名单,然后以妖言惑众煽动舆论品行不端的罪名,将那几人的功名全都抹掉了。
“少爷,这……有些大动干戈了。
”陆悟想了想还是尽责的劝上一句:属实是这位表现的有些色令智昏了,虽然他们共事这么长时间,也知道这位不会变成昏君,君柒其实也是个温和实诚的人。
但不知道的人光看这一遭,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昏君和妖后的组合。
“我朝定国以来一直优待读书人,但总有些不知所谓的人自以为读两本书就不可一世了。
站在朝堂上的,坐在衙门里的,哪位大人不是于千万人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这些人自认自己是聪明人,莫不是以为朝堂上站着的都是蠢货庸才不成?
诚然,读书人关心国事天下事畅所欲言自然是盛世之相,但是为一己私利煽动舆论反过来胁迫朝廷和官员,诸位大人难道不觉得这股子风气该杀一杀了?”
周谨言的话属实说得好听,大人们听完觉得还挺有道理。
“倘若前日里我夫人不曾出面,负责初试的属官迫于这群人的压力而妥协了,那么诸位想想,这些人的气焰该是如何的高涨?是不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都可以跳出来和衙门堂官掰一掰手腕?而官府的妥协落到普通百姓眼里又会被当做什么?”
周谨言见一屋子的人脸色都变难看了,也知道大家都想到了,毕竟在这个屋子里的也没有蠢人:“诸位大人心胸宽广不予计较,但被放过的那些人可不会体谅诸位大人,他们只会踩着官府的脸面为自己竖一座不畏强权,风光亮节的牌坊。
”
“再说了,我只是抹了他们的功名,又没有禁他们考试,来年再考回来就是了。
”那几个人都是秀才功名,童生秀才年年都有考试,还是连在一起的考试,左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能费什么事儿?
周谨言都觉得自己特别仁慈,只是小惩大诫一番。
在场的大人们,要么是正经科举出身,进士及第,要么就是武官出身或者荫庇推荐,前者确实觉得秀才功名手到擒来,后者则是门外汉,既然真的考过的大人们都觉没啥,那他们这些没考过自然是不会外行指点内行的。
只有那几个不知费了多少心力才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知道,秀才真不是那么好考的,在知道自己功名被除的时候,那真是天都要塌了。
他们想要周围人理解他们举业的不易,不是说考就能考上的,但是很快他们就被科普了那位下令的御史大人的考学经历。
人家十岁小三元就拿了俩,没去考院试是书院山长要压一压天之骄子的气焰,但这个院试考不考其实无所谓的,因为按照惯例,小三元的三场考试,前一场的案首,第二考甚至是可以免考的,人家两场第一,就是第三场不去考,事后也能补录秀才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