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章(3/3)
福王一眼,“你带的好头!”
福王也没想到自己的绝招竟然会被人给学了去,不得不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在地上滚来滚去,还是挺丢人的。
但招数不在新,有用就行。
高黎并不算什么强敌,连些像样的兵器甲胄都没有多少。
大齐看高黎,那就是碗里的菜,想怎么拨弄就怎么拨弄。
正宁帝看向福王,示意福王来做这个决定。
福王接到正宁帝的眼神后,一个犹豫都没有,当即点头同意了这事儿。
喜得荣王顾不上尊卑有别,咕噜一下从地上爬起来,使劲儿勾住福王的脖子,大喊了一声,“好兄弟!”
看得一旁的窦平旌都忍不住眼角抽搐。
福王的心,有时候是真的大。
换成一般的太子,第一反应定然是猜忌荣王想要染指兵权。
在自己的储君之位还未完全坐稳的情况下,正常太子都不会同意让弟弟插手军队的事。
但福王就这么干了,还坦坦荡荡,一点怀疑兄弟的意思都没有,只把荣王当成可以共同进退的亲兄弟。
正宁帝老怀大慰,心中无比熨帖。
窦平旌在宫变之后,又被正宁帝拽过来当禁卫军统领。
只不过自从悼怀太子去世后,窦平旌的精神也颓靡了一段时间,觉得对不起长姐,又不能拿整个承恩公府去给悼怀太子陪葬。
如今窦平旌能做的,就是多多照顾悼怀太子留下来的几个孩子。
等到他们长大后,定然能有爵位,便是女孩,最低也能被封个县主。
前程不会差,但窦平旌担心他们在禁庭中没有夫子教导,把人给圈废了,日后就算出来了,又会成为别人算计的对象。
正好福王也想到了这事儿,试探着问正宁帝,“煦儿正是该念书的年纪,先前也是在上书房开蒙的,不若让他继续在上书房念书?”
正宁帝深深看了福王一眼,有所意动,最终还是冷淡下来,“且再等等。
过了这个风头后,再对他另行安置。
朕不管这些,你自己看着办。
”
窦平旌也猜到了正宁帝的用意,闻言立即抱拳道:“皇孙还在孝期,悼怀太子妃也是博学多才之人,不若让她先教导皇孙们。
”
正宁帝点头同意此事,福王想了想,又跑去烦萧景曜,“我看你鬼点子一个接一个,给我写的那些典故小册子都是有趣又实用,有没有适合半大孩子该看的书?你不是也快当爹了吗,正好一并为孩子的学习操操心。
”
要是福王单独让萧景曜给皇孙编学习册子,萧景曜才不搭理他。
但福王提到萧景曜马上也要当爹了,要多积攒点经验,萧景曜顿时就来了精神,还真就顺着福王的思路往下琢磨了一阵儿,该给八岁的孩子看什么样式的书,更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萧景曜对教育学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毕竟他本人就不太符合教育学的常规理论。
但萧景曜努力回想了一下小学中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多为彩色画本为主,年纪越小,越偏向画多字少的绘本。
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看的就是绘本。
萧景曜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画绘本了。
直到福王一巴掌拍在萧景曜背上,萧景曜才回过神来,认真道:“我先琢磨琢磨,尽量编出一套浅显易懂又有趣的书籍给皇孙学习。
”
悼怀太子死了,正宁帝给了他悼怀太子的谥号,却还是没解除原东宫一系的圈禁。
禁庭中不好让夫子进去为皇孙们授课,正宁帝又不同意让皇孙继续去上书房念书。
萧景曜觉得好好一个皇孙变成了失学儿童,也怪可怜的。
索性就当为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积德,给皇孙编写一套有趣又有内涵的书籍。
要当爹了,萧景曜整个人都柔和了许多,委实见不得这种失学儿童的事。
福王立即顺杆爬,美滋滋地决定将萧景曜编写出来的书籍让人抄写一份给他儿子用。
萧景曜:“……”
不愧是福王,薅羊毛都薅到资本家头上来了。
对此,福王很是理直气壮,“好东西大家都想要,合情合理!”
先前萧景曜为福王编的典故小册子,还是福王的镇书房之宝,时不时就要拿出来重温一下。
萧景曜出品,必属精品。
有这种好东西不给自己儿子扒拉扒拉,那还算什么爹?
资本家萧景曜败在厚脸皮的封建统治者福王之下。
但萧景曜也不是那么容易服输的人,忍不住调侃福王,“你说要拿我当太傅对待,现在又打算拿着我编写的书给你儿子看。
那按这个算,你儿子是不是还得叫你一声师兄?”
福王:“……”
但脸皮厚的人,理不直气也壮。
福王不过愣了一会儿,立即笑着表示,“这倒也不错。
到时候我就和我儿子各论各的!”
妙啊。
萧景曜都没想到福王这么能想得开,其思想之跳脱,都能和后世放飞自我的年轻一代父母一较高下了。
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萧景曜在给研究院送教材之余,还得自己编少儿教材,然后费心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各种绘本。
这时候,萧景曜就深恨自己上辈子看的书不够多,总觉得育儿书就在那里,自己什么时候有了孩子再去买也不迟。
谁知道还能碰上穿越这种离奇的事,现在萧景曜有权有势又有钱,照样买不到一本科学的育儿书。
真是想想都是泪。
在萧景曜费尽心思为自己尚未出世的孩子编写绘本的同时,正宁帝也一心养病,并且感受到了咸鱼的快乐。
尤其是这份快乐还是建立在福王的痛苦之上的,正宁帝就更快乐了。
以至于正宁帝这病,一养就是大半年,直接养到了正宁二十年立夏。
顾希夷的肚子已经挺了起来,圆溜溜的跟揣了个西瓜一样,低头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双脚。
萧景曜每天看着顾希夷忍受着怀孕的不便,看到她发胀的脚踝,以及晚上睡觉的种种不便,都是一阵心疼。
齐氏和师曼娘还一个劲儿地夸顾希夷肚子里的孩子是个省心的,都没怎么折腾娘亲,顾希夷吃得香,没有过害喜的时候,确实少遭了不少罪。
萧景曜夜里经常给顾希夷按摩脚,惊得顾希夷都结巴了,差点落荒而逃。
萧景曜却很是淡定,“孩子也是我亲生的,但我不用遭受生育之苦,能为你减轻一点痛苦,我甘之如饴。
”
孕妇本就情绪波动大,顾希夷感动得啪啪掉眼泪,倒让萧景曜慌得手足无措,以为自己手重,弄疼了她。
萧景曜着急忙慌地哄人,顾希夷又噗嗤一下笑出声,可算让萧景曜松了口气。
这个大宝贝还没出生,萧景曜都已经在家里把玩具房都收拾出来了,顺便还弄了个游乐场,什么滑梯秋千探险小屋小木马都给安排上,准保让小孩子一看就两眼发光闹着不想走。
不仅如此,萧景曜还推己及人,给正宁帝上奏折,建议朝廷在各地都开办一个慈幼局,可以先以京城为试点,若是有无依无靠要活不下去的孩子,慈幼局可以收容他们,给他们一口饭吃,还能适当让他们学门谋生的手艺,长大后能养活自己。
也就是现在有倭岛的金银矿,萧景曜才有底气提出这个建议。
不然的话,萧景曜真的会被胡阁老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但萧景曜这份提议,还是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觉得这可能会引发百姓丢弃儿女,等到朝廷将孩子养大后,他们又跑出来认亲。
这样没尽过任何养育之恩的父母,也配让子女孝顺他们?
也有人觉得世上凄惨的人家何其多,碰上灾年,卖儿卖女的人家多的是。
若是全都让朝廷养,那朝廷的负担未免太大,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经不起这么造的。
萧景曜对此早有准备,划分出了种种要求。
朝廷养大的孩子,长大后当然不能那么轻易地就被认回去。
若是查出父母是故意丢弃孩子的,那就以故意讹诈闹事将其捉拿,还得将这么多年养育孩子的钱归还给朝廷。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长大后,前十年,每年都该给慈幼局一部分银钱。
这真不是萧景曜心狠,而是时代背景不同,相应的规定也该随之改变。
这年头儿,哪怕去找个手艺人拜师学艺,当个小学徒,都不是那么好当的。
前几年一直得为师傅做白工,和师傅家里的长工没有区别,哪怕被打死,都没办法讨个公道。
相比之下,慈幼局教孩子手艺这事儿,就足够仁慈了。
他们赚了银子,又回馈给慈幼局一部分,也是强化他们和慈幼局之间的联系,到时候师兄带师弟,也能自成一派。
研究院的成果给了萧景曜极大的信心,萧景曜一直坚信,工业时代来临的那一天并不远。
等到生产力上去了,各地的工厂定然遍地开花。
到时候,各个工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再加上大齐又会拿下高黎和交趾等地,开海禁,发展海上贸易。
可想而知,未来大齐的经济会有多繁荣。
若是抓住了这个机遇,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发生不小的改变,起码能比现在过得更滋润些。
老百姓兜里有了银钱,自然而然又会添置些东西,促进了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变革也是悄无声息。
等到科技树点亮到一定程度,又是一次社会大变革,大家的生活方式定然会更便捷。
大齐只要一直保持这个节奏,就不用再担心养慈幼局的孩子会给国库增添太多负担的问题。
新生人口就是新的劳动力,人口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大量人口生产的价值,国家都存在不了。
哪怕是后世的华夏,那也是吃了人口红利才飞速发展的。
从宏观角度来说,保持人口健康增长,也是提升国力的一种方式。
从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来说,这是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期盼的大同社会,不就是如此吗?
萧景曜有依有据地说服了所有反对的人。
正宁帝仔细思考了良久,决定继续相信萧景曜一回,谨慎点头道:“那便现在京城试试。
若是可行,再让各地效仿。
”
萧景曜闻言大喜,立即谢恩。
其他官员也纷纷称赞正宁帝为政仁德,是万民之福。
但在这么个高兴的时刻,偏偏有人来坏萧景曜的好兴致。
陆含章因为久久不得志,纵情声色,游走于各大青楼之中,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常有和名妓的风流轶事传出来。
本来这事儿和萧景曜没关系,但陆含章接连写了好几首诗赞美女子的三寸金莲,就让萧景曜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这个陆含章憨批身上了。
大肆鼓吹三寸金莲,陆含章想干嘛?
萧景曜的警报雷达开始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