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骊山石髓(2/3)
前所有的努力和风险付诸东流。
他必须尽快找到替代方案,稳住局面。
“殿下,臣想去云栖别苑看看墨衡。
”秦烽沉声道,“或许……臣能想到办法。
”
李昭宁深深看了他一眼,似乎想从他沉静的脸上看出什么,最终点了点头:“也好。
本宫也要回府处理些琐事。
高力士会调派一队可靠的内侍随你同去,护卫周全。
”她顿了顿,补充道:“那拓本之事,切记绝密。
”
“臣明白。
”
云栖别苑笼罩在终南山初冬的薄雾之中,溪水潺潺,带着清冽的寒意。
巨大的水碓依旧在沉闷地捶打着竹料,但工坊内的气氛却因墨衡的病倒而显得有些压抑。
秦烽在高力士安排的几名精悍内侍护卫下,径直来到墨衡养病的厢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房内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
墨衡躺在榻上,脸色蜡黄,嘴唇干裂起皮,额头滚烫。
他双目紧闭,眉头紧锁,即使在昏睡中,身体也时不时地惊悸抽搐,口中发出模糊不清的呓语:“纸……碱……火……别烧……证据……印……”
秦烽走到榻边,看着墨衡那双因长期浸泡碱液、抄纸劳作而红肿溃烂、此刻因高热而显得更加可怖的手,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个偏执的书生,为了心中一张好纸,几乎燃尽了自己。
他伸出手指,搭在墨衡滚烫的手腕上。
脉搏急促而紊乱,跳动如鼓。
秦烽虽不通医理,但前世战场急救的经验告诉他,墨衡这状况,不仅仅是外伤感染和高热,更有严重的心力交瘁和精神高度紧张引发的崩溃。
单纯的汤药,恐怕难以奏效。
“可有退热良方?”秦烽问一旁侍奉的别苑老仆。
老仆愁眉苦脸:“回驸马爷,太医开的方子煎服了两剂,高热稍退,但反反复复,尤其入夜便烧得厉害,呓语不断。
老奴也……也实在无法了。
”
秦烽眉头紧锁。
他环顾室内,目光落在墙角一个敞开的木箱上。
里面是墨衡从长安带来的、视若珍宝的几卷残破书稿和他记录造纸心得的一叠笔记。
其中一本笔记摊开着,上面用细密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种竹料、麻料的产地特性,以及他尝试过的一些失败配方。
秦烽的目光扫过一行字:“……骊山北麓,黑石峪,有青竹坚韧,然山石多黑赭,有异味,疑含硫铁,沤料易腐,弃之……”
骊山?黑石峪?硫铁?
秦烽心中猛地一动!又是硫铁!骨咄禄对硫铁异乎寻常的兴趣,开府夜宴投毒内侍袖口的硫铁粉末,医馆后堂发现的石脂火污迹……所有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这种看似普通的矿石!
墨衡的笔记提到骊山北麓黑石峪的青竹因附近山石含硫铁而沤料易腐被他放弃。
但秦烽的现代知识却告诉他,硫铁矿(FeS?)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后世中医甚至有用天然硫磺矿石煎水外洗治疗疥疮、湿疹的方子!墨衡这溃烂红肿的双手,外邪入侵引发的高热惊悸……或许……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秦烽脑中瞬间成型!
“取纸笔来!”秦烽沉声吩咐。
老仆连忙奉上。
秦烽提笔,凭借记忆,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一组药材:生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清热生津)、粳米(护胃)、甘草(调和诸药)——这是后世着名的“白虎汤”基础方,专治高热烦渴、脉洪大之阳明经热证。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顿,略作思索,在方子末尾又添上两味:天然硫磺矿石(研极细末,外用)、新鲜青竹沥(清热化痰,定惊)。
“速按此方抓药!”秦烽将药方递给老仆,“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按常规煎煮内服。
硫磺矿石务必寻天然纯净未燃者,研成极细粉末备用。
青竹沥取新鲜青竹,中火烤炙,收集两端滴出之汁液!”
老仆看着药方上“硫磺矿石”几个字,面露惊疑:“驸马爷……这硫磺……乃大热有毒之物,外用尚可,怎可……”
“速去!”秦烽语气不容置疑,“墨衡性命,在此一举!硫磺外用,取其燥湿、解毒、杀虫之效!针对他手上溃烂伤口,或可一试!青竹沥亦是清热定惊之物!”他没有过多解释现代医学对硫磺杀菌消炎作用的认知。
老仆不敢再多言,捧着药方匆匆而去。
药很快备齐。
秦烽亲自监督,内服汤药煎好,小心喂墨衡服下。
又命人将研得极细的硫磺粉末用少许麻油调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