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1/2)
卷首语
《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市井之间,藏着朝堂难见的真相。
谢渊既入工部泥沼,便知欲破积弊,须先察民瘼。
屈原《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合此心——当清吏脱下官服,混迹贩夫走卒,那些在茶肆酒垆间流传的只言片语,终将汇聚成刺破贪腐的惊堂木。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蝉鸣撕扯着吴都的暑气。
谢渊褪去青衫,换作粗布短打,头戴竹笠遮住半张脸,混在挑夫队伍中踏入东市。
腰间别着的不是官牌,而是父亲当年查案时用的牛皮钱袋,里面装着工部指定供应商的名录。
首先来到"王记米行",这是工部文牒上的首席粮商。
店门前,伙计正将发霉的糙米掺进新米,用竹耙翻搅时,特意将泛着青斑的米粒埋入底层。
谢渊凑近称米的匠人,见每斗米只装至八分满,伙计却按足斗收钱:"公差老爷们要抽一成'耗损',我们做小本生意的,总不能赔本吧?"
转到木料行,掌柜正在训斥伙计:"给工部的货,记得在松木上盖檀木印!反正他们只看文书,不查实物。
"谢渊随手翻看账本,发现"黄杨木"的进货价与工部采买价相差五倍,中间夹着的太府寺批文上,主管签押正是陈升的笔迹。
临近正午,谢渊闪进"来安茶肆"。
八仙桌上,几个泥瓦匠正压低声音议论:"上回运到西华门的砖,半路上就换成了青砖刷漆,工部的老爷们验收时,只消塞两贯钱......嘘!"年长的匠人踢了踢桌腿,"上个月老张多嘴,现在还在牢里蹲着!"
谢渊刚要插话,忽见老石匠刘三柱着拐杖进来。
自上次在后巷见过,老人的伤口愈发溃烂,行走时肩头不住颤抖。
谢渊刚要上前,刘三却突然转身,浑浊的眼睛在他脸上一扫,竟踉跄着退了半步。
"老人家可是认得我?"谢渊低声询问。
刘三的喉结滚动,看向茶肆角落——那里坐着个穿皂衣的汉子,正用茶盖拨弄浮沫,袖口露出半截银鱼纹。
老人突然提高声音:"不认得!不认得!"抓起桌上的麦饼就往外走,拐杖尖在青石板上敲出急促的鼓点。
谢渊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注意到他离去时,袖口飘落半片碎纸。
捡起细看,竟是半张工食银发放清单,"李三"名下的领米记录被人用指甲刮去,只余淡淡痕迹。
他忽然想起在工部账册上见过相同的刮痕——那是贪吏销毁证据的惯用手段。
未时三刻,谢渊走进城南当铺。
柜台后的朝奉先生扫了眼他手中的银鱼牌残件(父亲当年缴获的证物),瞳孔骤缩:"客官这牌,可是太府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