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气(2/3)
夏季,播种于秋季,得金气,成熟时受火克金(火代表夏季)。
六月节气‘小暑’、中气‘大暑’,夏至之后暑气已盛,却仍分‘小’‘大’,是因为《易经》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替形成岁月。
上半年可统称‘暑’(阳气为主),下半年可统称‘寒’(阴气为主),正月是暑气开始,十二月是寒气终结,‘大暑’‘小暑’只是上半年的称谓。
六月中气是暑气极点,故称‘大暑’,未到极点则为‘小暑’。
七月中气‘处暑’,是暑气终结、寒气开始之时,‘大火’(星宿名,即心宿)向西偏移,暑气在此隐藏,‘处’即‘隐伏’之义。
八月节气‘白露’、九月节气‘寒露’,秋季属金,金色白、金气寒,‘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的气息,先有白色露水,后有寒气,体现渐进过程。
九月中气‘霜降’,是露水因寒凝结成霜。
立冬之后是‘小雪’‘大雪’,寒气始于露,盛于霜,终于雪,霜前为露(由白转寒),霜后为雪(由小到大),都是渐进过程。
最后是‘小寒’‘大寒’,《诗经·豳风》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凛冽),‘觱发’形容风寒,对应十一月后的‘小寒’。
‘栗烈’形容气寒,对应十一月底的‘大寒’。
总体而言,上半年节气主‘生长’,如雨水、雷(惊蛰)、风(清明),都是生发之气。
下半年节气主‘成熟’,如露、霜、雪,都是成敛之气。
下半年多描述天时,少提农时,因为农时最紧要的是春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儒说:‘变是化的渐进,化是变的完成。
’
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化,到立夏时,寒气完全化为暑气。
小暑、大暑体现这种渐进。
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变化,到冬至时,暑气完全化为寒气。
小寒、大寒也体现这种渐进。
又说:‘日月运行形成四季,因其有规律,所以圣人制定历法推算。
阴阳交错生成万物,因其无穷变化,所以圣人通过物候观测。
’
贯通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早晚始终、五运(木、火、土、金、水)的盛衰盈虚,以至理为根本,以数术为依据,流传万古而无差错。
《黄帝内经》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15天),六气为一时(90天),四时为一岁(360天)。
’
又说:‘日为阳,月为阴,运行有轨迹,周期有规律,太阳每日行一度,月亮每日行十三度多。
’
所以大小月累计365天成为一年,积累余数形成闰月。
太阳每日行一度,365又四分之一天绕天一周为一岁,每五日对应一候,三候(15天)为一气,三气(45天)为一节。
‘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节,三八二十四气分主四时,构成完整的一年。
春秋称‘分’,是因为此时阴阳之气各半(昼夜均为50刻),节气至此发生变化。
冬夏称‘至’,是因为此时阴阳之气达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