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酒宁剩欠寻常债 鬼子六短工抵饭钱(2/3)
屋檐下铜铃的叮咚声相互应和,为这川西雨幕中的客栈增添了几分暖意。
她转身时,裙摆如绽放的花朵,尽显柔美之态,裙摆上绣着的川西向日葵图案也跟着轻轻摇曳。
鬼子六厨艺精湛,所烹制的每一道菜肴皆色香味俱佳,引得顾客们赞不绝口。
尤其是他改良的川西红烧肉,加入了本地的醪糟和汉源花椒,肥瘦相间,入口即化,那甜咸适中的醇厚酱香里还带着一丝麻意,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能品尝到这道美味,顾客们常常提前来到饭馆,甘愿排队等候。
凭借着这一手高超厨艺,饭馆的生意日益兴隆。
然而,在烹饪过程中,鬼子六的用油量相对较多。
鬼子六工作勤勉,任劳任怨。
小二李三胖因家中有事辞去工作后,每天清晨,他便主动承担起劈柴挑水的工作,为一天的营业做好准备。
他劈柴时手法娴熟,动作有力,每一块柴都被劈得规整有序。
挑水时,他步伐稳健,两桶水在他肩上仿若鸿毛般轻盈。
不仅如此,他还会仔细整理桌椅,将每一张桌子擦拭得洁净如新,每一把椅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将各项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老板对他的工作极为满意。
每天清晨,他挑着水桶走过青石板路,路边偶尔能见到背着竹篓去赶集的川西老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时间推移,“鬼子六”逐渐得知掌柜名叫陈河生。
河生的父母本是渔民,在他十岁那年,双亲于洪水中失踪。
此后,河生便带着妹妹小静,一同被客栈老板收留。
前年,老板离世,河生和妹妹便接手了客栈的生意。
他们守着这间客栈,就像守着川西坝子上无数平凡又温暖的故事。
鉴于“鬼子六”表现出色,老板特意送给他几件干净整洁的衣物。
这些衣物虽非价值连城的奢侈品,但对于“鬼子六”而言,却饱含着老板对他的深切关怀与照顾。
他穿上这些衣物后,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
衣服上简单的蓝白条纹,是川西最朴素的布料花色。
老板还特意安排“鬼子六”住在饭馆后院最角落的厢房。
这间厢房面积不大,里面仅有一张简陋的床铺、一张破旧的桌子,以及一盏光线昏暗的油灯。
然而,“鬼子六”对此却十分满足,他每日都会将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充满温馨与舒适。
窗外,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川西民歌调子,悠扬又自在。
那日,烈日高悬,炽热难耐,阳光仿若无形烈焰于空中肆意燃烧,就连呼吸间都裹挟着灼人热气,致使往来食客相较往日明显减少。
午后歇业,鬼子六抬手抹了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对小静说道:“这天热得仿若蒸笼,我实在难以忍受,打算去河里消暑纳凉,很快便回,定不会耽误店铺生意。
”小静看着鬼子六被汗水湿透的衣衫,她身姿曼妙,微微颔首,动作优雅。
随后便将三人的脏衣物收拾妥当,携至小河边清洗。
这条河是岷江的支流,滋养着无数川西村落。
她缓缓蹲下身子,纤细的腰肢弯成优美的弧线,轻柔地将衣物浸泡在水中,手上的皮肤因河水的凉意而微微发颤。
她见鬼子六一个猛子扎进河里,欢快地朝着对岸游去,对岸是一片繁茂的甘蔗园,翠绿的甘蔗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光泽,不知他此番前往意欲何为。
川西的甘蔗甜,常被做成红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材。
不多时,衣服清洗完毕。
小静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人,便轻手轻脚地来到一个较为隐蔽的河潭边。
河潭岸边生长着一小片杂树林,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小静小心翼翼地将衣服晾晒在树枝上,她身材高挑,踮脚晾衣时,修长的双腿更显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