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逑(1/3)
这一语,是锋利的刃,割破如懿强忍的抑郁伤怀,“皇上喜新不厌旧,这般性情从本宫嫁与他便知晓。
可皇上从不为小儿女情怀所动,当年对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都不曾蒙蔽心志。
可今日你也是亲眼所见,皇上看见寒香见时那种迷乱的神情!海兰,本宫陪了皇上大半辈子,他有过太多太多的女人,可是本宫从未见过他用这样的眼神去看一个人。
”
“皇上善饮,所以极少喝醉。
可是皇上看寒氏的眼神,连最好的酒都不能那样醉人。
”海兰低低自嘲,“枉我也曾得过皇上恩宠,原来人与人,就是这般不同。
”她的软弱只在瞬间,很快淡泊如常,“不过,我并不会像姐姐那般伤心,像令妃那般失落。
早就知道是自己不会得到的东西,就放弃对他的渴望。
可惜,姐姐不会懂得。
”
如懿黯然失神,“是。
本宫就是不懂得,所以才会在大庭广众下劝阻皇上。
本宫很傻,对不对?”
海兰安慰地抚过如懿的手,“说对也罢,说错也罢。
姐姐是皇后,冠冕堂皇的劝阻总要有一声。
但,一言半句也就够了。
姐姐知道,承乾宫是什么地方,顺承乾坤,乃是非宠妃不得住的地方。
没想到啊,承乾宫空置了数十年,最后竟是让一个逆臣的未亡人住了进去。
”
如懿伤感不已,她引袖,以避绝尘埃的姿态,掩去于这短短一瞬间难以抑制的痛苦,“本宫最不明白的是,皇上一生胸怀大略,为何人到中年,才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对一个初见的女子这般狂热痴爱?也不顾臣民议论了么?皇上最爱惜声名,竟然为了她,连声名也不要了!”
“皇上固执己见,少有被人动摇。
姐姐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切莫以卵击石,损害自己。
另则,人呢,一生总要发一回狂。
从前皇上喜欢舒妃的冷冽,如今碰到一个更野性难驯的,岂不平生意趣?所以,姐姐别在这风口浪尖上做什么。
旁人再不满,也不会真作声的。
”狂风卷起飞扬的尘土,在殿阁的上空肆意飞舞。
海兰伸出手,替她遮住眼前纷飞的杂尘,低柔道:“姐姐,眼前的景象混乱不堪,只会脏了你的眼睛。
闭上眼,我们不去看。
”
如懿强迫自己安静下来,“不看,不听,就可以不存在吗?”
海兰沉静道:“顾着眼前,顾着自己,才最要紧。
”她忽而一嗤,带了几分轻藐意味,“不过,姐姐也不必那么在意,事情或许也未坏到那一步。
你说,皇上娶淑嘉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娶颖嫔、恂嫔、忻妃,都是为了什么?”
如懿瞬间读懂了海兰眼底的蔑视,“本宫固然明白,联姻是最好的笼络和安抚。
或许皇上真有此意,可寒氏如此刚烈,怕勉强反而不好!”
海兰的笑意味深长,“对于猎人,不温驯的猎物才是最有逐猎之趣的。
”
静默的瞬间,有雨水倾盆而下,哗哗有声,澂起满地尘泥飞溅。
如懿与海兰,站在檐下,望着暴烈肆虐的雨水沿着屋檐激流而下,将朱红艳润的重重宫墙染成血色的深红,整个皇宫,便被笼罩在一团巨大的水雾之中,朦胧不见去路。
很久以后,如懿回想起香见初入宫闱的日子,都觉得那段时光是那么朦胧一团。
人便像走在大雾中,不知身在何处。
大约是每一日都会有让人震撼的新消息传来,让她觉得,平静是一件再难企求的事。
而春日忽冷忽热的时气,夹杂着春雨的潮闷,适时地为如懿的卧病找到了最好的借口。
而她的病弱闭门,与太后紧闭宫中一心求佛的举动如出一辙,为后宫的纷乱做下了最好的沉默而尴尬的注脚。
自然,嫔妃们的怨苦声最重,但这一点也不妨碍皇帝频频出入承乾宫的热情与执着。
因为哀怨归哀怨,诅咒归诅咒,乖觉顺时是生存的最好法则,谁也不会真的一头碰到皇帝跟前向他大吐苦水。
于是,紫禁城后宫的日子,便在这样的诡异而热切的气氛中踟蹰而前。
只是,所有人的目光,都无一例外地投向了风口浪尖上的承乾宫。
其实哪怕假借着时气之由避卧翊坤宫,外头的风吹草动何尝不会一一扫入耳际?
譬如,当香见真正意识到何为移居承乾宫为主位后,她发疯般号啕大哭,举起宝剑数度想要冲出承乾宫,却被凌云彻领着侍卫重重围住。
直到皇帝送来她父亲手书,要她安住宫内承奉君上,她才在崩溃后如死寂般平静下来。
譬如,皇帝将历年所藏的珍品悉数送入承乾宫,只为博香见一笑。
而她却连眼皮也不肯抬,一味视若尘芥。
若是她性起,恸哭之余便将赏赐能碎则碎,如绸锻布帛,则拿过剪子一一剪裂,一壁冷笑连连。
每每皇帝到来,她也漠然相向,不发一言。
即便皇帝为她带来族人的消息,她也冷言冷语,从不肯启唇一笑。
譬如,她不肯换下素白衣饰,每日只在宫中祈祷她的真神,保佑寒歧死后得以安宁,也借以表示自己乃寒歧的未亡人。
对此,皇帝也从不勉强,只吩咐内务府日夜赶制她部族衣衫,或描金刺绣,或镶饰串珠,无不极尽奢丽,供她赏玩。
而香见,只是置于一旁,只以自己带来的旧衫更换。
譬如,她每日祈祷之后,只将目光专注地投向家乡的方向,全然不顾望穿秋水,也穿不透重重宫墙。
而皇帝,就在她的身后,痴痴望着她的身影,哪怕静坐整日,也不腻烦。
譬如,皇帝怜惜她思乡寂寞,吩咐御膳房每日送上她家乡饭菜,力求精致可口。
她却郁郁寡欢。
皇帝派人遣她从前的侍女入宫服侍,又嫌人手不足,请她族人中擅歌舞者入宫相娱,却惹来香见睹人思乡,流泪更甚。
皇帝从未有过这样的耐心和热情,自从香见入承乾宫,皇帝每日必有三五次去看她。
余者皆过宫门而不入,惹得三宫六院,怨声载道。
而那怨声,皇帝自然是听不见的。
也幸得香见如此冷待皇帝,皇帝失望之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