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帝心(1/3)
内阁首辅刘岱,看到这篇弹劾自己的奏章时,心中泛起的不是愤怒,也不是惊慌,而是难以停止、关于往事的回忆。
天兴八年,他高中榜眼,进了翰林院,做了一个小小的编修。
虽然人微言轻,心里却十分高兴。
非翰林不入阁,入阁拜相的大门,已经为他打开。
事情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
刘岱的命运,也和这样一封弹劾的奏章,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天兴帝刚继位时,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常常为了批改奏折而彻夜不眠,大太监们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不敢往朝政之事伸一根指头。
百官有皇帝做榜样,谁都不敢懈怠,朝中显出一派清明景象。
谁知到了天兴五年,天兴帝刚满三十岁,不知出了什么原因,就忽然跑去修道去了。
于是在宫中筑丹房,拜太上老君,还请了一帮道士作陪,日日在烟雾中唱喏不休。
从此也不再上朝,一应政事,交由内阁首辅胡元泰打理。
说起胡元泰主事时的朝政,几十年过去了,还被人拿出来当反面教材,要引以为戒。
何弦给朱凌锶上课的时候,也强调过这一点,一定要广开言路,多方创造百官群臣向皇帝反映问题的渠道,千万不能让胡元泰的事件重演。
胡元泰把持朝政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那就是“一手遮天”,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说起来叫“暗无天日”。
这个人对着皇帝,歌功颂德,做小伏低,看起来十分和气,对着百官群臣,便是另一份面孔。
他权力最鼎盛,也是百官怨愤到达顶峰的时候,不仅朝政大事所有的决策都由他说了算,贪腐的范围也是前所未有的广泛。
卖官鬻爵早已不新鲜,既插手军饷,还克扣户部工程款,就连救灾款,也能雁过拔毛。
当时朝中的人,分为“胡党”和“其他”两类,“胡党”很好理解,胡元泰的下属和爪牙,“其他”则包括中立以及暗搓搓的反对派。
明着反对胡元泰的人,运气好的是贬官出京,不好的就流放下狱,更不好的就午门外和菜市口见了。
刘岱就是这里面运气好的一位。
说起来,现在统摄百官的刘首辅,当年政治生涯的出道作品,就是一道弹劾折子。
他弹劾的人,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胡元泰。
虽然每个朝臣,都免不了被弹劾。
然而弹劾胡元泰,很不一样,因为这是很危险的。
当然,刘首辅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有计划,有步骤通过政治手段推倒胡元泰的计划中的一环。
主使者是他当年的座师,而第一个出头的椽子,是刘岱的同窗好友肖玮。
这样的安排也是有用意的,当年刘岱的老师,充分考虑到了事情的危险性,有意把刘岱上折子的顺序往后压了压,等形成风潮,和大家的混在一起。
“刘士昆有大才,可为中流砥柱。
”所以,并不是刘岱运气好,而是被有目的地保护起来。
肖玮其人,时任都察院一名六品经历。
此人嫉恶如仇,性情刚直,集中扳倒的胡元泰的第一张折子,就是他上的。
折子上例数了胡元泰的十大罪状,首先是思想方面,不敬皇恩,把朝廷变成自己的工具,然后是经济问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