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春回(1/3)
因皇帝病重,京城之中,虽未发布宵禁,可是各大衙门,全都收到了内阁的旨意。
一时间紧张的气氛蔓延,就算是平头百姓,也都感受到了。
这个新春佳节,于是都一切从简,就连正月十五按例的庆祝活动,也都取消。
虽拦着不让人议论,但街谈巷议,仍免不了围着皇帝的病情打转,不过在末了加一句,愿皇帝洪福齐天,早日康复。
只要说得不太过,刑部的皂吏与巡城御史也不多做计较。
还有不少人,家里和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都往上头打听,一边说着今上宽仁,天不假年,一边探问究竟谁来接班。
而掌握着最高机密的这些人,境况也不尽相同。
最悠然自得的,当数李亭芝,他除了一日三餐给皇帝准备汤药之外,过得十分舒坦,丝毫不担心将会发生什么。
张洮谢靖他们,开始把他看得死紧,后边忙起来就顾不上了,只陈灯还兢兢业业好吃好喝伺候着他。
皇帝的一应需要,基本上被谢靖接手,陈灯这个大总管,也只能管管其他人。
至于阁臣们,尽管皇帝还没苏醒,他们也都忙得很。
皇帝的诏书,解决了大家最关心的继承人问题,不过还有些大家不怎么关心的,但是依照祖制和规矩,也是非做不可。
比如皇帝的谥号和庙号。
因谢靖不肯出宫去,众人便都来就他。
这又把周斟叫进宫来,一起商议。
讨论了大半天,终于决定为“圣明文德仁宣武昭穆”皇帝,但是庙号上又僵持不下。
张洮觉得应该叫“武宗”,理由如下:皇帝虽然一直文弱,性情仁厚,但是他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坚持出兵北项,一举解决了困扰后明近百年的边患。
使边境百姓,都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又因为大力倡导研制新型军械,间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如今闽东铸造所的科技成果,部分发展到民用,肉眼可见前景很好。
而且皇帝本人,在各种事情上,都是有商有量,处处容让,只有打北项这件事,铁了心一定要办,还给他办成了。
可见在他心里,此事确实非同小可。
所以我等一定要遵循他的愿望,把他的庙号,定为“武宗”,若他在天上有知(等等,皇帝还没死),一定也会很欣慰。
何烨觉得,必须叫“仁宗”。
他没有张洮这么摆事实讲观点,只是死倔在那里,认为如果不用“仁”这个字,那也没有别的字配得上他了。
要朱凌锶自己来说,叫什么都无所谓。
文武宣仁高明,都是好字,用得上这些的皇帝,大多是数得出的有道明君。
不过也有一小撮政绩不怎样的皇帝同行,被人强行冠以这样的字眼,意在讽刺。
不过反正是被后人强加的,本人倒是用不着心虚嘛。
生前身后名。
无论怎样高华卓越的个人功绩,经受过时间的洗礼,大部分都会在历史的图书馆里落灰。
群众最津津乐道的,也是电视里最爱播的,反而是帝王野史,宫闱秘谈。
所以对于朱凌锶而言,庙号叫什么都随便,有一个就行,朕不挑,诸位爱卿费心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