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二零(2/3)
            
              
				
“通古欲投、投何处?”韩非接道。
    
“秦能。
    ”
李斯笃定出言,好像他仍然是过往的少年:“秦国用商鞅,贯彻新法。
    秦王野心,与公子所展宏图不某而合。
    为何公子不与我一同去往秦国?”
韩非闻言,朗笑出声。
    
他没变的。
    
李斯很清楚,回到韩国后,纵然韩王不重用公子非,韩非多少有些抑郁不平,但他依旧是王室公子。
    
公卿的身份,至少能让韩非在韩好生撰写自己的文章论著,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秦。
    ”
韩非重复了一遍过往的话语,他摇了摇头:“秦亦不能?”
李斯问:“为何?”
当年的韩非没有回答。
    
今日凝视着这张仿佛还残留着少年意气的面孔,过去的李斯与当下的李斯重合,发出了同样的问题。
    
“我若、若死了,”韩非侧了侧头,“你会过的更、更好吗?”
李斯一怔。
    
“你还是没有回答我——”
他话出一半,戛然而止。
    
这就是韩非的答案。
    
秦也容不下公子非与李斯,并非秦廷不足以让二人同时施展抱负,是二人之间,秦只需要一个。
    
李斯很聪明,当年在荀卿门下时,先生就称赞过他。
    说李斯想事情总比其他同窗快一些,别人想一步,他能想三步。
    
可韩非比他更聪明。
    
寻常人想一步之后的事情,韩非能想到秦统一六国之后。
    
如果秦国只需要二人其中之一,李斯更希望这个人是自己。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也不惮于送友人一程。
    
“你……”
这个关头,李斯却格外的平静。
    许是他与韩非彼此知根知底,哪怕是被揭露了真实心理,李斯也没有任何内疚和惭愧的情绪。
    
他甚至有些了然和骄傲:韩非当然能摸透他的想法,他们同窗友情并不作假。
    
“你亦可以反过来除掉我。
    ”李斯坦诚说:“若能死在公子手中,我服。
    ”
“我不愿。
    ”韩非淡淡道。
    
为什么不愿?
究竟是为什么?
李斯就是想不通。
    
他知道韩非有时候是想得太明白了,看到了结局,不愿意行徒劳之事反而陷入虚无。
    只是当情况真的发生时,李斯仍然是无法完全理解韩非的思路。
    
越是不明白,就越让他清晰的认知到二人之间的差距。
    
甚至是当秦王政明确展现出韩非不用则杀之的观点时,李斯心中长长舒了一口气。
    
韩非不争,所以他不战而胜。
    
“秦王知晓你为大才,”李斯说,“若不为秦用,也不得留给他国用。
    你当真如此选?”
“你为,为秦臣,”韩非答非所问,“事秦王,如此行事理所……应当。
    ”
“我所作所为,事事如公子所愿。
    ”李斯说。
    
韩非认为国君应拥有绝对的权力,认为臣子应做国君的手脚、做工具,完全为国君利用。
    李斯做到了,而且他自诩做的很好。
    
昔日的同窗,当今都说李斯、公子非虽为荀卿门生,但贯彻的是法家之道。
    
可李斯觉得他不是。
    
他走的是国君之道。
    事秦王,因而秦王想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李斯本以为韩非是要赞许他的。
    
但韩非却摇了摇头。
    
“别做太绝,”韩非轻声说,“留个后路。
    ”
李斯阖了阖眼。
    
这不是出于理念,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叮嘱。
    李斯很明白,韩非下笔极其偏激绝情,他恪守理念、近乎严苛,在他的观念中几乎寻觅不到任何关乎于人性的存在。
    
但他终究是个人。
    
因而想要报韩王之恩,因而不愿看同窗走上绝路。
    
“我知道了。
    ”李斯的脸上依旧维持着平板无波的神态。
    
他挥了挥手,一并跟来的宦官才后一步步入书房。
    
老宦官低着头,手中稳稳捧着一尊华美的酒器。
    
“秦王赐你的酒。
    ”李斯说:“他命我看你喝下去。
    ”
韩非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