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二一(3/3)
            
              
				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来。
    
“唉!”
老将军不住摇头:“当年也许就不该放你和秦王政走。
    ”
赵维桢莞尔道:“将军就是嘴硬,你若不履行诺言,自己晚上睡得着觉么?”
廉颇仔细想了想,认真回应:“怕是要辗转反侧整三夜,然后亲自带兵到邯郸大牢里捞你和那小崽子出来,搞不好情况更糟。
    ”
此言落地,一老一少均是笑出声来。
    
“今天也不止是我送你。
    ”
赵维桢的神情之中带了些许真切:“还有一位将军的故人。
    ”
廉颇嘲道:“这秦国还能有我什么故人?”
他刚说完,远处一辆吕府的马车姗姗来迟。
    
车夫停下之后,车舆之内的人近乎慌乱的走下马车,竟是拎着衣角徒步狂奔起来。
    
“老将军!”
廉颇见状,立刻下马,大惊道:“赵家郎君!”
来得正是赵维桢的父亲赵梁。
    
原来赵维桢说的“故人”,竟然是她家老父!
在邯郸时,廉颇虽与赵梁并不亲近,可他到底平原君的好友。
    
十几年过去了,平原君已死、孝成王亦薨,如今的赵王偃歹毒昏庸,全然不成事。
    物是人非,于秦地见到邯郸旧人,听到赵梁十足的邯郸口音,廉颇当即红了眼眶。
    
老将军哭了,赵梁却是笑出声来。
    
他一把抓住廉颇的手,热泪盈眶却是笑道:“我都多大年纪,还郎君?”
廉颇一怔,瞧见赵梁鬓角的白发,亦是失笑。
    
“老夫到底长你近二十岁,”廉颇中气十足道,“喊你一声郎君又如何?”
说着他上上下下端详赵梁许久,关切道:“听闻你近日身体不好,在家中养病,过来作甚?”
“再不好,也是要来送一送的。
    ”赵梁感慨道:“将军走后,纵然我有生之年能回邯郸,那也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邯郸了。
    ”
一旁的赵维桢同样感慨地长舒口气。
    
自家老父日日相见,平日不觉得有什么,可与廉颇将军站在一起,赵维桢在惊觉阿父的头发白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多了不少。
    
他也五十多岁了,在先秦时代,都能算作高寿了。
    
“将军。
    ”
赵维桢上前道:“我为将军在车中备了千金,你北行至夏阳去接家人,府中的侍人、车队,以及护卫也悉数都赠与将军。
    到了夏阳之后,还会有一商队等候,将军可随商队一路到齐国去看看海。
    ”
“你这小妇人。
    ”
廉颇笑道:“倒是都给我安排好了。
    ”
都多大年纪了,还是小妇人呢。
    
但赵维桢没有纠结,她甚至很怀念老将军这般称呼。
    
“去齐国多好。
    ”赵维桢笑吟吟道:“去看看海,那可是连秦王都没见过的!”
“就听你安排。
    ”
廉颇笑完,整理肃容,而后对着赵维桢与赵梁抱拳行礼。
    
“就送到这儿吧,大恩不言谢。
    ”廉颇豪爽上马,对父女二人朗声道:“今日一别,多加保重!”
“将军!”
赵梁既喜又悲,知晓今日注定为诀别。
    故人、乡愁,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糅杂于一处,让向来温和的老父难得流露出不可遏制的情绪。
    他情不自禁地随着廉颇的马又向前走去,还不住出言叮嘱。
    
“老将军要注意身体!”
“据说齐国沿海潮湿,若是住不惯,就到临淄去,那还有孟隗旧友。
    ”
“若有闲情,劳烦写信给我,好叫我放心。
    ”
如此边说边走,二人又是走出百余米。
    
赵维桢身后的魏兴不禁担忧道:“夫人——”
“叫阿父送送吧。
    ”赵维桢轻声说:“老将军一走,这天下就真的没他的故人了。
    ”
平原君、秦昭王,以及信陵君等等,在战国末期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那些历史名人,一个一个湮灭在了时代的长河中。
    
接着,就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赵维桢心中感慨万千。
    
“也不至于吧,”魏兴嘀咕,“廉颇将军重义,想不让他走,大把的理由。
    ”
这倒是。
    
能用恩情和人情留他打一仗,就能打第二仗。
    凭借赵维桢的死乞白赖,这一点儿也不难。
    
只是——
“还是送他走吧。
    ”
赵维桢挑眉:“接下来再开战,老将军若留下来,就尴尬了。
    ”
魏兴:“接下来打哪儿?”
赵维桢一直注视着廉颇将军的背影浓缩成一个小小的影子,才看到父亲送别的身形停了下来。
    
她勾起一抹笑容。
    
“灭赵。
    ”赵维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