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一零(3/3)
,能说是,”韩非说,“天不作美,偏偏要我生在,在韩国。
”
“那又如何?”赵维桢直接道。
韩非猛然抬头,重新直视赵维桢的眼睛。
赵维桢想了想,也跟着放下酒杯。
她极其认真地开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选择自己走什么路。
公子应该知道我今日是来做什么的吧?”
韩非颔首。
“本以为君上为、为责难而来,”他回答,“若不责难,则为招揽。
”
“是。
”
赵维桢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如果公子生性仁厚忠诚,我决计不多言,还不够我浪费口舌的呢。
孟隗向来尊重忠君爱国之人,我做不到,只能憧憬其高尚廉洁。
但依公子的文章来看,我若这么说你,反而是在骂你。
”
这普天之下,大家还都是想当君子的。
赵维桢这番话,反倒是说韩非不是个君子。
这不仅没让韩非生气,他反而是失笑出声,面上的抑郁也挥散几分。
“君上所言即、即是。
”韩非认真道:“非不愿做仁厚之人。
”
“公子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心实意,”赵维桢继续说,“也不相信人性本善,甚至觉得这普天之下皆为愚民,需要轻罪受重刑作为教化规训。
”
前人为法家做理论与实践基础,而韩非则是将所有法家理论整理概括,不仅是集大成,更是推向了一个极端。
但这样的极端,偏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
“中原都说秦国为虎狼之国,可只有虎狼之国才能明白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你的国策。
”赵维桢又道:“孟隗看来,眼下公子非的问题,决计不是公子为韩国公室,不可为秦效力。
”
她的话语一停,无比郑重道:“而是只有秦国能实现公子愿景。
”
赵维桢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你要是名赤诚君子,爱国之士,我也不和你费嘴皮子。
但你不是,非但不是,还挺寡情。
既然你不在乎母国恩情,又为何不来秦国?毕竟只有秦人才真正懂你。
可是赵维桢滔滔不绝的话语,换来的却是韩非了然的神情。
他不动摇,也不愤怒,青年公子一张仍残留少年意气的脸上写满平静。
要仔细去看,才能看出韩非脸上还有些许黯然。
“我明白。
”韩非说。
赵维桢猛然蹙眉:“既然公子明白,为何还要为韩抗秦?这是一条不归路啊!”
韩非第二次失笑出声。
直到此时,他才再次拿起长案前的酒器。
韩非仪态拿捏得极好,一举一动写满了公室涵养,颇有风度。
“君上肺腑之言,非感激在、在心。
”韩非笑着说:“然君上有意、意忽略了一点。
”
“什么?”
韩非尽量放慢语速,无比凝重道:“秦国有没有我,都可以。
秦王需要的,是非之论、论著,而非本人。
”
赵维桢:“你为著书者,需要的当然是你。
”
韩非的脸上带出几分讥诮之色。
“君上明白的。
”韩非坚持道:“君、君上扪心自问,秦,秦国当真容得下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