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太卿可参政(3/3)
太早了!
萧宁扫过那开口的人,是一位女郎,她倒是都跟人对上过,马上意识到这一位是何人-公孙挽。
这位女郎,母亲是当年卢氏挑中出头的第一位女郎,也是大昌未建前的第一个女官。
后来公孙挽在姚拾儿一事中,一篇以管窥天的文章,骂尽当时太多的男人对女子的苛刻,凡利于他们的事,以一人之错归于一个性别,然他们男人自己犯下错时,他们从来不会反省自身,也不认为他们同为男人需要为其他人犯下的错承担责任。
萧宁早就有意提拔她了,只是这样聪明的女郎,萧宁并不想再火上浇油,让她太过惹眼。
像这样就很好,与数十名无类书院的人一道出现在长安,凭他们自己本事考试,向天下人证明他们都是真才实学的人,他们也有颗为天下,为百姓安宁努力的心。
“依你们所见,太女许太卿再一次代表大昌出使一事,该与不该?”
一位皇帝,无论笑得再怎么可亲,他能成为皇帝,能坐稳江山,令天下敬仰,他就不是寻常人。
他要用有才之士,更想知道在场的这些人,有多少跟他是同一条路上的人。
现在争执最大的莫过于太卿程永宜,竟然不同从前的太子妃,不曾被萧宁困于宫中,还能让人顶着太卿这个身份四处闲逛,萧宁这番表现,虽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但也是有迹可循。
“陛下之幸,大昌之幸也。
”公孙挽既然之前出头,现在更不会掩饰她的光芒。
于此时,公孙挽起身朝萧谌作一揖,更是贺之萧谌。
“挽以为陛下之幸在于,殿下虽为女儿身,为天下男人所不能容于成为太女,然殿下从来不畏,更不曾思与他们处处争锋相对,而是不断以能容万物的广阔胸襟,向天下人证明。
“以为女子不如男者,以为女子乱天下者。
男人容不下女子比男人更强大,不愿意让女人出头,殿下却不会。
“大昌未建,殿下已然向天下昭示,取士以才,不问出身,不问来历,只以人才而用。
这番气度,本已让人惊叹。
“如今,太女大婚,不以为夫,而是以为卿,男人们都认定殿下是要将男人,甚至是他们的尊严全都踩在脚下,一辈子,永远都不会让他们翻身。
“可事实上呢?殿下心正,故,并不如他们的小人之心一般,容不下他们男人。
甚至恰恰相反,殿下比任何人都要能容人。
太卿。
既是将来与殿下共度余生的人,他若能有成就,不正好让看不起太卿家世的人对太卿刮目相看?
“殿下能为太卿着想,将来定能与太卿恩爱不疑,白首携老。
”
这一番话,从公从私,听得萧谌连连颔首。
看看,果然都是聪明人,听听话说得多中听,多有份量。
“继续。
”萧谌听得正高兴,催促公孙挽将后半截一道说了吧。
公孙挽也说得正高兴,听到萧谌催促,作一揖又继续地道:“谓天下之幸,是以挽以为。
太卿一行出使,能在他国对我大昌所知不多的情况,愿意出兵与东胡对战,可见太卿一行人极擅与各国往来。
陛下以令太卿一行人早早出行,必有所图。
”
萧谌自然是有所图的,也正是因为有所图,故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让人出使继续。
“你且猜猜,朝廷所求为何?”萧谌笑着问,倒是不给人压力,仅是让她畅所欲言。
公孙挽在这个时候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与他国互通有无,以令大昌蒸蒸日上,万邦来朝。
”
很明显,萧谌和萧宁一样,都是有野心的人,也正是因为有野心,他们不仅想让百姓过得好,也想让大昌更加好。
可是,大昌存在种种问题,甚至随着国家安定,问题或许还会越来越多,以至于让作为上位者,这个天下的掌权人,须得考虑,如何让这种问题,矛盾,转移。
出使他国,有人会说,这如何转移矛盾?将问题弄到别人处?
公孙挽现在尚未想得明白,但她总觉得萧谌和萧宁看得长远,远远不是他们这些人可以想像。
“不错,出使他国,知他所长,知天地之广,也知道这世上还有许多是我们大昌所没有的东西。
“而就这一回,太卿他们一行带回来的番薯,已然种出来了,是耐干耐旱之物,且可以种植于坡地。
你们知道,我们大昌有多少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吗?”
萧谌问起他们,一群人沉默了许久,这个数据他们从来没有了解过,一时间确实答不上来,不知其中是何数据。
“大昌国内,至少有七成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这时候一个人起身,虽然面容有些丑陋,声音却很平和,让人在注意到她容貌的第二印象,却是她的声音。
此人正是周立。
萧谌颔首,倒是记得此人,萧宁也是提起过的,相貌丑陋者,这么多人中仅此一人。
只是,她竟然也参加这一回考试,难免让人好奇。
“是啊,我们的百姓,多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他们每一日纵然辛苦劳作,最终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
你们可以想像到,究竟他们的日子有多苦?”
萧谌是心疼百姓的,哪怕就算稻种的收成已然提高很多,可到现在,依然无法让大昌百姓们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这何尝不是他这个当皇帝的无能。
萧谌是想让百姓过得更好,若是大昌内没有这样的粮食粮种,那就去别的地方找。
若说从来他还在想,萧宁想着让人去找,这究竟是找着找不着,有了这一回番薯,他是确定了,外面有不少好东西,只要他们一道努力,一道发现,一定可以找得到。
萧谌很清楚一点,凡事不能把希望放在一处上,而是应该更全面,更长远的考虑一切处置妥当,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开一个好局,这门萧谌的信心倍增!
往后须得再接再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至于你们。
你们是朝廷提拔的人才,是朝廷用来治理天下,治理百姓,最重要是安抚百姓,让百姓可以安心做事,也可以让百姓放心的人。
“朕不希望你们最后都变成尸位素餐者,也不希望将来有一天,你们成为天下百姓怨恨,憎恶的对象。
”
萧谌考完了人,也该说出自己对他们的要求,希望眼前的这些人,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儿。
一众人严阵以待,聆听萧谌的教导。
萧谌道:“你们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者,想来你们也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安,天下安。
故,朕希望你们成为大昌的官员,能与大昌一起,让天下百姓过得更好,也让这个大昌更好。
”
“必不负陛下期望,不负陛下所托。
”好听的话,须得会说,萧谌不要求他们忠诚,只要求他们须得心存百姓,这一点,他们有什么不该做,不能做的?
萧谌端起酒,“朕希望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将来都能载入史书,流芳百世,以令后世知我大昌贤臣辈出,却是他们永远都无法再创的局面;终此一生,他们都只能看着我大昌感叹,我大昌之繁华!”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应该抱有这样的梦想,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朝着这个梦想前进。
“唯。
”一群人听着萧谌的话,眼睛都亮了,自然也希望能成就这样的局面,如此,方不枉来这个世道一回。
大昌,自此以试取才,后来称之为科举。
当然,这只是文举,后来萧宁登基成为女帝后,再开武举,以令天下学武之人也有了出头的机会。
不识字,不认字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有一身好本事,照样可以成为大昌的栋梁。
光和十四年六月初一,帝萧谌退位,大昌朝迎来了古往今来的第一个女帝。
二十四岁的萧宁一身冕服,一步一步再一次踏上含元殿时,在这四周,文武百官中,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女官。
不仅如此,就是在大昌朝中的官吏中,也有将近五分之一是女官。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数据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这还不是只占据了男人为官比例的零头而已。
可是,从无到有,这已然是最大的成功,这也是天下女子一道努力的结果。
且女子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中枢,在这天下政治的中心,亲眼看着萧宁登基,开创古今之先河,成为亘古未有的女帝,那对天下女子而言,何尝不是莫大的幸事。
萧宁走上最高位,转过身去,群臣皆拜,“参见陛下。
”
一阵阵山呼,昭示于天下,大昌自此将开创新的纪元!
萧宁抬起手,“诸卿平身。
”
威严日盛的萧宁高声喊起,无人敢与之对视,皆立起。
“朕以继位,自当承太上皇之志,以令天下安宁,百姓安宁。
朕对你们的要求,你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不忠于朕,只要你们忠于大昌,忠于百姓,朕都能容你们。
“然,倘若你们敢鱼肉百姓,背叛大昌,朕定不能容你们。
”
一个女帝,帮亲爹打下半个江山的女帝,她脱口而出的话,谁会认为她只是随口说说。
想想这些年来的鸣冤鼓,铜匦告密,揭露多少心思不正,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在他们甚至都无所觉察的时候,他们自己做下的一切,都已然为朝廷所知。
萧宁曾为太女,更是执掌铜匦之事,办案查案,一向讲究证据确凿,世族哪怕觉得萧宁是因为容不下他们世族,这才会咄咄逼人,终究在证据面前,无言以对。
萧宁登基,面对众臣叩拜,她与众臣告诫便只用这一番话,也昭示了她一直以来眼里不容沙子的性子。
每一个官员,且让他们好自为之。
“另,明年改元光启。
”萧宁年号是为光启,其在位三十六年,大兴工程,治水开荒,只为百姓天下得以安居。
对外,坚持以使臣出使他国,走出一条丝绸之路,以令大昌为万国所知,更有万邦来朝。
东胡于萧宁登基后,即萧宁倾一国之力,面对来势汹汹进犯的东胡,以灭之。
仗打了三年,最终染图被莫并所杀,东胡亡,以令东胡原本的国土,臣民,皆归于大昌。
大昌国土为此得到极大的扩张,本以为大昌便趁此机会再灭西胡,就是一些臣子们也向萧宁进言,请萧宁趁机发兵,灭了西胡为妥。
可惜萧宁只道了四个字:止戈为武。
兴兵而战,为护百姓,为安天下,非为功,更非为占据他国国土。
东胡敢犯,一而再,再而三,大昌不能容之,自当倾一国之力而灭之。
然西胡与大昌交好,无进犯之心,何以灭之?
这段话记入史册中,更为后世赞萧宁仁君也。
有剑在手,却不思毫无节制的用剑,这一份自制,何其难得。
东胡亡,震慑于各国,无人敢轻犯大昌,亦知大昌仁厚,并不以强凌弱,而是愿助于他国,他国之人岂不敬之,佩服之。
是以,光启女帝继位后十年,万邦皆伏,称之为天汗。
在内,除修治引水以惠天下,其为帝时吏治清明,令天下安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百姓粮仓丰厚,可食饱,可穿暖。
其虽为女子,却有着比男人更宽广的胸襟,能容于天下,也能容于世间男子对她的不喜轻蔑。
她虽提出许女子承嗣,让女子出仕,但一生从未有过压制男子,以令女子上位之举。
无论是曾经不喜之极于她一个女子处处出头的人,最后都不得不心服口服地称赞她一句明君。
后世称萧谌为高祖,萧宁为太宗,亦为光启女帝。
终高祖、太宗两朝,从不滥杀一位开国功臣,更不因言杀臣。
两朝皇帝,一对父女,改世族垄断之制,令天下寒门都能有出头的机会,也让这个世道相对变得公平一些。
父女承志,皆以爱民护民为己任,以得天下百姓爱护。
他们更是一致提高武将的地位,令天下人知,天下安宁,从来都少不了他们这些出生入死的将士。
光启帝于六十岁驾崩,举国皆哀。
一代女帝逝去,新的历史即将开启,但大昌,无数女将女官,与男人共治天下,百花齐放,璀璨夺目。
大昌,这是一个令人心之向往,追思无比的王朝。
大昌朝终一朝,以萧谌为始,萧宁续上,从无法不责众一说,一视同仁,取士以才,后世论起大昌朝,无不心之向往。
那是一个法度严明的时代,也是一个包容万物的时代。
女子可出将入相,天下人皆可放言高论,教育兴,以朝廷修史,育无尽人才为国家所用,世族垄断随人才辈出,再不复从前一般,事事尽由世族把持。
这样一个王朝,存时九百载,终亡兵权外露,最终为他人取而代之。
然萧氏后人,却并未至此而亡,王朝不复,家族却守萧谌立下的家法,正之一字,虽千难万难,他们却牢记先祖教诲,永不敢忘。
大昌之后,再无王朝有大昌两代皇帝之胸襟,以容万物,高瞻远瞩,纵然欲效仿之,终亦是无果。
后世士子恨不曾生于这样的王朝,却也明白,终此一生,亦不复遇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