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太卿可参政(2/3)
,这让内宫干政,是不是不妥?”真,吓得不轻的人,只能这么小心翼翼地问,就算萧宁有这个心,萧谌也不该同意才对,是吧!
“哦,连女子都可以出仕,为何非要分出个内外?”萧谌仅是将自己的想法提出,困惑不解。
MD!这真的是要了命了,他们陛下为了自家女儿是什么规矩都不要了。
“其实朕很能理解你们的想法,只因为如今的太女太卿算是朕一手教出来的人,不能否认朕有私心,但朕也确实舍不得他自此藏于东宫,终此一生只能困于方寸之间。
“看看他们一行远行,为大昌带来了太平,也就意味着,与他国往来之事,了解他国之事,他们能做得更好。
朕舍不得刚开的局面,自此葬送。
“对,你们或许会说,难道这天底下有一个程永宜,难道就没有其他人可以取而代之?”
萧谌既然把话说出来,自然不打算就这么算了。
“可是,有成绩在前,达侯纵然不是太女太卿,朕也打算让他继续远行他国,了解他国,同样也能为大昌谋划。
成了太卿,这就是我们萧家的人,有本事的自己人都不用,难道还要到处寻找,物色所谓更好的人?”
这是多么现实的考虑。
有了成绩在前的程永宜,萧宁无意将人留在身边,也不想让那么一个人困于方寸之间,而是要物尽其用,多好的事?
男人们容不得女人比他们能干,张口闭口就是女子不得干政,内宫不得干政。
萧宁反而要让他们看看,她的心胸气度,从来不逊于任何男人。
与她携手一生的人,她盼着这个人能更出色,每一回再见,他都比以前更好,这难道不是更昭示着萧宁的成功?
萧谌一开始其实也以为,程永宜要是跟萧宁成亲,往后该一直留在萧宁的身边,帮萧宁打理内宫事宜。
然萧宁却不认同,反而认为程永宜应该出去,更出色的完成曾经他自请的使命。
“东宫事宜?”行吧,萧谌和萧宁的脑回路一向就不同于正常人,跟他们一直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那就不讲了,只说一句摆在眼前的事。
萧谌给萧宁一个眼神,这个问题交给你了。
“难道往日的太子妃对东宫事宜事皆亲历亲为?”萧宁自然是要乖乖上去,反问一句。
嘎!这,这谁家的当家主母也不会事事亲历亲为,太子妃当然也不可能就亲历亲为了。
萧宁代为回答,“没有太卿的日子,东宫并未乱。
东宫事宜,分而治之,用不着为了已然有人办好的事,特意将太卿留在东宫。
杀鸡焉用牛刀。
”
最后一句总结,真的,好些人都捉狂了!
是,没有了太女夫不错,他们还以为萧宁选一个男人,往后怕是要将男人困在东宫,这除了传宗接代,往后怕是再也没有其他用处。
万万想不到,萧宁当时说过类如太子妃的话,现在却没有打算让人留在东宫,从今往后,她的意思还会放任人到处闯,毫不约束。
那,那他们之前忧心儿子与萧宁成亲就废了,岂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悔啊!悔啊!
本以为萧宁这个女人,一但她得势,她定是要将男人加注在女人身上的一切全都还给男人。
万万想不到,她不是,她不是!她用人为才,更是心胸宽广,毫不避讳让枕边人出去闯,完全是要成就一个男人!
捶胸顿足,悔啊!
这时候一群人看向一直不作声的程永宜,已然开始眼冒绿光了,这要是把这人解决了,是不是萧宁会另选太卿?
程永宜感受到一阵阵杀意,轻挑眉头,程永宜自不在意。
想他死,只管放马过来。
“陛下,从前程将军可以作为大昌使节出使,他现在更是太女太卿,更无不可。
”萧宁答得让人不禁笑了,不少人心下亦在感慨,萧宁这份气度胸襟,谁能想得到。
姚圣默默地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实在是干得漂亮,悔不死那些小人。
“臣附议。
”明鉴虽然也担心将来要是程永宜长成了,未必不会威胁萧宁的地位。
可是身份早已分明,太女太卿,太卿就是太卿,亦是臣,是萧宁的臣子,将来他若是乖乖的当他的太卿也就罢了,若有异心,谁都不会让他活。
现在就不考虑将来的事,只道程永宜再一次领队出使一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在明鉴看来,有成果在前的人,再一次对他委以重任,甚好。
有了明鉴出头,萧谌和萧宁亦觉得甚好的事,谁会不长眼的反对,那不是想跟萧谌和萧宁唱反调,还是省省吧。
萧谌一看都同意,最重要的是萧宁认为此事当如此,那就行吧,且依萧宁的,下诏书,将此事拍下,板上钉钉。
随后,周屈的意思是赶在入冬前而去,毕竟入了冬,路就不好走了。
“好!”萧宁全无意见,其他人也就更没有了。
一行人定在六日后起程,再次出使。
先前程永宜他们第一次出使时,根本没有任何人在意这事,只当皇帝闲得发慌,这才让人往外跑。
但这一回东胡战事一起,以令他国出兵,致东胡难以兼顾,这才有了一场胜仗,也就明白了,此事非不可行,不过是因为先前没有人有这份心,敢那么做,让他们打开了这一局面,往后大昌为此所得之利,都不敢想了。
萧宁亲自相送,只是一群人都自觉地离得他们远远的,那是想给他们一对新人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可以说些体己话。
可是,萧宁同程永宜之间的交谈,竖起耳朵听到一句半句的人,都想问问了,你们真要这么公事公办吗?
“你身份转变,东胡这一回暂时未得消息,待你归来时,必已知,依我们两国的仇怨,东胡的野心,他是不会让你顺当的回来。
不日莫将军将往西州去,再有任何事,及时与莫将军通信。
”萧宁担心的并不是现在,而是将来,以后。
现在东胡未收到消息,不知程永宜的身份,一但知道,就算他们两国签下盟约,不起战事,谁都清楚那是东胡的权宜之计,一但有可以让东胡获利,大昌因此折损之法,东胡必为之。
程永宜若是顺利归来,定要早做防范。
“殿下叮嘱,永宜记下。
”程永宜明了,萧宁是担心他们一行安全。
“早在你们回来时,我命人准备下不少大昌的丝绸陶瓷,比之前你们毫无防备的出使,我们有了准备,更能助你们一臂之力。
此行,祝你们顺利。
”
萧宁望向身后,那一车车的物甚,清单在此,递到程永宜手中,程永宜接过,重重地应一声。
“走吧。
”萧宁该叮嘱,该给的东西全都给了,无意再留人。
“殿下保重。
”程永宜也不是那等儿女情长之人,也正是因为不是,才会更加明白,他这一去肩负重任,比起先前不知前路,现在再去,心下自明了,他们定能成功。
“保重。
”萧宁亦朝程永宜一抱拳,周屈和孔义亦朝萧宁抱拳,看着萧宁站在原处,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孔义没能忍住地冲程永宜道:“你也真是的,这就要跟殿下分开,还说什么公事,就不知道说说情义?”
程永宜一愣,消化完后轻声道:“殿下本就不是儿女情长的人。
再者,殿下叮嘱我小心,是让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只要活着,来日方长。
”
他们彼此有好感,也已然成亲,就算只有名,名对萧宁而言就是约束,终此一生,萧宁都不会负于他。
程永宜相信萧宁,比相信自己还要相信。
而只要他做好分内的事,让天下人都看到他,萧宁也会看到他。
这一切,可比说几句动听的情话还要有用。
“你还年轻。
我们的殿下和寻常女郎并不相同,自然也是不能用寻常女郎所求对待殿下。
”周屈颔首,很是同意程永宜的做法。
谈情说爱什么的,萧宁吃不吃这一套另说,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事,让萧宁知道,她要治理这个天下,想要这个天下变得更好,程永宜愿意陪她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比起只会说漂亮话的人,明显萧宁更倾向于做实事的人,如此,该如何行事,还须考虑?
***
送走了程永宜,上一次在东宫见无类书院的学子,萧宁提出请萧谌亲自见一见这53位已然被朝廷取之为士,就等着任官的人。
其中的目的自然就是为了收拢人心,也是要让天下人看到,他们萧家人对能文能武之人的看重。
九月十八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大明宫里虽然落叶纷飞,却是最舒服的天气。
宫人们安置好了所有的桌椅,便有人引着各士子走来。
53人,早听大明宫不同于前朝的皇宫,这是太女与工部尚书秋渠和几位绘画大家一道商量,最后才定稿,一应皆按图纸建起的宫殿。
大明宫不浮于表,走入宫殿便感受到一份沉重,踏实,一如大昌一朝现在帝王太女所要走的路。
53人纷纷入座,虽然因大明宫受到了震撼,还是正襟而坐,不曾交头接耳讨论。
他们一到,便传来一传唤声,“陛下,太女到。
”
本来就严阵以待的人听到连忙挺直了背,看着皆是一身墨服行来的人,眼睛都亮了。
大昌朝的皇帝和太女,在他们这些人的心里就是他们的偶像,是他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人。
一直以来他们努力学习,不断上进,就只是为了有一个机会,能够站在他们的身边,为这个家国天下尽一分力。
现在,现在他们一直以来的希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他们心中的欢喜一时都不知该如何表达。
“念诸卿多日,终于见到你们了。
”萧谌一来,马上一脸的喜色朝众人开口。
这让一直都期待同萧谌他们父女见面的人,此刻何尝不是甚喜之极,连忙朝萧谌作一揖,“陛下。
”
值得一说的是,今日前来的不仅仅是政事堂诸公,还有那本就要回京述职,赶在萧宁大婚赶到长安,参加这场婚礼的各州刺史。
一群人跟在萧谌和萧宁的身后,看着眼前这些出自各州的士子,都是与有荣焉。
萧宁第一眼落在周立身上,数年不见,周立依然如同当日,乍一看或因她的容貌而觉得这样的人太过丑陋,不欲多看一眼,下意识的想无视这样的人,却何尝不是周立所想。
不引人注意,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狠狠地咬住人,让她的敌人死无葬身之地。
萧宁心下暗叹,这种感觉她很希望是错误的。
“都坐,都坐。
”萧谌已然入座,笑容可亲。
关于萧谌的传闻,从前刚一开始是镇守边境的少年将军,后来就算成了皇帝,对于太多人而言,这也是一位武将出身的皇帝,就算为世族,兴许,还是粗俗得多。
结果一照面,谁说他们的陛下是个粗俗的将军的?
看看这俊美的相貌,纵然留须,也依然是俊美而英气的将军,完全没有他们以为的上阵杀敌,一身血气的样儿。
还有关于太女萧宁容貌倾城之说,都以为更多是传闻或是奉承,结果亲眼所见了,这父女一般,父亲俊,女儿美,出人意表,却也让看脸的人心下更喜之。
便只是看脸,面对这一张张俊美的脸,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更别说萧谌和萧宁这对父女行事公正,心怀天下江山,实百年难得一见的名君,可遇不可求!
萧谌招呼人十分热情,萧宁已然带人坐下。
扫过一众目光闪闪的士子们。
士子们的眼中流露出对他们大昌信任,这些士子以为萧谌和萧宁大昌会是将来的希望,而萧谌和萧宁亦对他们寄以厚望,更令他们这些士子趋之若鹜。
“看着你们,朕心里是真高兴。
高兴于你们能够相信大昌,也愿意为大昌开创一代盛世同行。
将来,我们定不负你们的信任,一起将大昌建设得更好。
”萧谌挥动着手,说得甚是激动,恨不得立刻就跟他们一块努力。
“能随君左右,为天下,为苍生尽一份力,吾等之幸也。
”是啊,这是何等的幸事,也是他们愿意为之努力,不断改变的原因。
萧谌轻快地笑出声来,“亦是朕之幸也。
”
君明臣贤,君臣相助,这才能真正开创一代盛世,能够让这些人助萧谌一臂之力,萧谌心中之欢喜,感恩,皆尽现之。
“长安如何?”萧谌心下再喜,也知道有些话得问,如这长安,长安啊,这是大昌的国都,是往后大昌最大的都城,他们初来长安都是什么感觉?
“有此雄伟宽广之国都,方能令万邦来朝。
”年轻而又浪漫的人,怀揣的是这样的野望。
或许他这一番话落在旁人的耳朵里,难免有拍萧谌马屁的嫌疑,然,扪心自问,难道他们敢说将来大昌不可能万邦来朝?
他们对天下九州,尚且没能踏遍,更何况大昌之外的国土?
东胡进犯,出使他国之将以令他国之兵马牵制东胡兵马,令大昌得以稍缓,最终更是取得了胜利,无一不在向天下人昭示,大昌之外不知还有多少国。
万邦来朝,并不是奢望,更不是痴心妄想。
大昌现在如同那初升的太阳,尚未展现他最耀眼的时候,现在下定论,未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