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改革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2/3)
心,且也允许这种竞争心理,但对在将军府办公的官员也严格把控。
除了各个身负要职的官员,再就是医院的院长薛立,百川学堂的校长许宫,负责农业的郑大成,负责工业的石坚,以及负责商队贸易的云鉴。
若说之前大家对此规则心照不宣,那么当沈妩休完婚假,头一件公事就是下发公文明确表示要改革西北的官府体制,大家便知道这是真的要变天了,不过这是所有人都是乐见其成的。
因为他们已经看清楚,这次改革于他们西北官场甚至是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不过,也不是没有反对的人,提出反对改革的就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们。
然而有百川学堂与之相抗,这些士子们想要抱团闹出什么事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历经半月的沉淀之后,沈妩以北安公主以及护国将军两重身身份的名义再次下发了关于改制政府职能部门名称的公文。
公文中明确指示整个西北地区的最高领导者乃是北安公主沈妩,其下管辖六部,这六部区别于朝廷的六部,分别为组织部,教育部,军部,司法部,工业部、卫生部。
组织部相当于朝廷的吏部,有对官员的选拔、任免、考核、晋升、调动之权。
成立这个部门就代表着西北政局的人事权柄被沈妩从朝廷剥离了出来。
组织部的部长由沈妩亲自担任。
教育部,囊括了百川学堂以及科举等一下列事务,部长人选由许宫担任。
不过为了免除异议,副部长沈妩选用了一位经过正经科考的大儒,名叫徐泽临的官员担任。
军部辖领西北三军,毫无疑问徐勉是主要负责人。
司法部,掌管整个西北地区的司法和行政事务,负责社会稳定,与军部相辅相成,沈妩任命魏桉为部长,唐纥为副部长。
工业部,掌管西北地区的土木工程、水利屯田事务,石坚是当仁不让的主要负责人,郑大成为副部长。
卫生部,是新成立的一个部门,主要掌管医疗事项,由薛立担任。
此番任命之后,西北地区的领导层彻底落定,饶是此前已有多番显露,但对于薛立和许宫二人以女子之身取得了官身,大多数人还是惊诧的。
然而,意外之后又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
西北之地不正是由沈妩这个女子掌管吗,她治下出几个女官不也是正常之事么。
因着这个缘由,百川学堂倒是大大的出了一回风头,如今整个西北之地已有一半的蒙学童子弃了四书五经,转而进入百川学堂学习新式学问。
而百川学堂除了男孩子,女孩子亦能就读,且女孩子入学的人数还是男孩子的两倍。
如此高的就学人数,百川学堂不得一扩再扩,至去年已经开办了五处分校了。
今年沈妩打算在各县都建立一所百川小学,各州府建立一所百川中学,中学毕业的学子可择优录取为吏,可在基层任职。
当然若还想更进一步,中学之上还有大学,大学毕业的学子便可择考公职,考中者可取得官身。
这便是沈妩以教育为基,定下的新的取士制度,当然这些只是大概的规则,具体制度还需再详加讨论。
比起之前官府机制的改革,此次取士制度的改革,受到的反对声和抵制更多。
不过沈妩并没有为此妥协,反而在儒生们口诛笔伐的浪潮里开始了第一次取士考试,被学子们称为“大考”。
这次大考,目的就是择优录取人才,以补充西北之地官场的空缺。
考生们一经录用便是官身,从此改换门庭跻身仕途。
因此,仕林的叫骂声不绝于耳,但依然没有影响到参加大考的学子们想要一步登天的决心。
碍于此时是新式学堂和旧式学堂过渡的时刻,因此这回大考的试题并不完全是新式知识,两者之间的比例是七比三。
试题乃是沈妩亲自定下的,开考之前她还让徐勉、许宫等人分别学过四书五经和毕业于新式学堂的人做过一遍。
验证得这份试题难度适中,且对两类学子并没有过多的偏向,这才公布了大考的时间,乃是八月二十日。
此次大考的考场布置以及考试规则全是由现代的考试规则改良而成,比起这个时代科举的规矩,人性化了不少。
首先,学子们应试不必在憋闷的号房内待上□□日,吃苦受罪不说,万一遇上刮风下雨的坏天气,还有性命之忧。
此次大考,沈妩特地让教育部提前划定了考场,就在百川学堂的老校区,一共三十间教室,可容纳一千考生。
事实上,此次报名大考的考生只有八百余人,且因着不限制男女,所以其中有两百人是女子。
这个比例是沈妩一开始没有想到的,虽然两百人中百川学堂毕业的女学子占了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皆为世家和官宦之家出身的女子。
但她还是惊喜不已。
有女子参加大考,这就证明这几年她对女性独立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已有成效。
虽然有女学子参加考试,但沈妩在反复斟酌之后还是没有为她们安排单独的考场。
毕竟将来这些人很有可能与男子同朝为官,难道到时还要将她们和男子分开议事么。
当进入考场,有女子发现他们竟然和男子共处一间屋子答题,就有些不适应,尤其是那些世家和官宦之家出身的女考生。
然而在一开始的不适过去后,她们很快就想明白了此番安排的用意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退出这场考试。
沈妩一直关注着此事,在听到下面人的禀报时,还诧异了一瞬,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能不顾世俗偏见参加大考的女子们,都是有野心的,也早都做好了将来在官场上与男子共事的准备,因此面对今日这一点小小的不适自然也会很快克服。
八百名考生,经过半个时辰的身份查验,于辰时三刻全部进入了考场。
巳时正式开考,时间还早,这段时间便由监考官们给众位考生宣读考场纪律。
考场之内不得夹带、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抄袭等规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因此考官们只宣读过一遍就不再赘述。
真正需要解读的是两条最特殊的规定。
第一,此次大考分为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每场考试时间为一个半时辰。
上午场考完,考生们可以随意活动,吃饭休息,等下午申时开考前须得回来考场继续考试。
听到这一条所有人都有讶然,这规矩可是和科举之制大有不同。
然而,还有让他们更加惊讶的,监考官们多次强调若考生们在考试半中途有身体不适者,可以告知监考老师,以免耽误外出就医。
考试半途还能出去考场?众人惊诧的同时,总觉得此次考试有些不严谨。
魏星予是寒门出身,家里虽然贫薄,但因着他父亲生前是私塾先生,因此家里也有些积蓄,他从六岁开蒙之后就去学堂念书,寒窗苦读至今已有十二年,如今已取得了秀才的功名。
不过,前年冬月,他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日子愈加清贫,自是再供养不起他念书。
这两年他已经不再去学堂,只在家里自学。
原本想着今年考一回乡试,然而他和她娘借遍所有亲戚家,却是连路费费也没有凑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错过了考试。
经此一遭,他本已绝了走仕途的心思,凭借自己识字也会算账,找到了一份账房的差事,赚来银钱好供奉寡母。
不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他跟着东家到青州府贩卖货物时,偶然听到了北安公主要举行大考的消息,此次大考为西北官场选拔人才,一经考过立即就会授予官身。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一下子就上了心,再之后又打听到此次大考的报名费每人只需要一两银子。
办理手续也简便,本地考生只需要户籍证明就可报名,外地学子除了户籍证明,还需要路引。
且考试时间只有一天。
一天时间而已,耽误不了什么,且户籍证明和路引每个出门在外的异乡人都会带在身边,只有报名考试的一两银钱对他有些困难。
不过,他也没有为难太久,他跟随的东家听说他有意参加考试之后,便答应资助他一两银子,无论考中考不中,这一两银子都不需要他还。
如此,魏星予便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加了。
然而,当他坐到考场里时,后知后觉自己莽撞了。
这次考试不仅不在府衙专门的号房内进行,而且规矩还如此松散,怎么看也不像正经的选官考试。
只是此时报名费已经交,再想反悔也不能了,于是只得心怀忐忑的等待开考。
监考老师解读完考试规则,再三确认过众考生听懂了后,时间便到了巳时整,监考老师开始下发考卷,考试正式开始。
每个考场都配有三位监考老师,因此试卷发的很快,不过半盏茶的时间每个考生都拿到了试卷。
沈星予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考卷,感受着手里细腻厚实的考卷他不禁有些惊讶,考卷所用纸张竟然比书肆里一两银子一张的宣纸质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