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祈福(3/3)
成年人,也有思虑不周的时候。
他又何必要跟这两个孩子计较?
王彪之说完,缓缓起身。
吩咐琅琊王氏的族人回城。
看到琅琊王氏率先离开,其他世家纷纷行动起来。
小皇帝司马聃特地把王徽之叫到面前,询问王徽之目前是什么情况。
“陛下,今日是徽之任性了。
此乃琅琊王氏内部问题,徽之却让一城人掺合进来,让诸位在冰天雪地里受冻,徽之错矣!”王徽之朝司马聃行礼。
谢尚等人,目光复杂地望着王徽之。
最后没人怪罪王徽之,众人纷纷动身回城。
回到乌衣巷,走进院里,王玄之愣住了。
“阿耶!四郎!六郎!”王玄之激动地跑过去,仔细打量王羲之等人。
王羲之淡笑,他的笑容虽然温和,但是眉目间却有几分忧愁。
“大郎,辛苦你与五郎了!”王肃之对王玄之笑了笑。
王操之直接拉着王玄之的手,叽叽喳喳地告诉王玄之:“大郎,今日虎犊叔父派人把我送回了宗塾里。
将我关在一间屋子抄书……”
王操之与王玄之说话时,王徽之走进了院里。
王徽之走进院里,与王羲之对视了一眼,什么都没说,转身回屋。
王肃之皱着眉头,担忧地说道:“阿耶,五郎是否被叔父斥责了?”
王羲之摇头,他朝王徽之追去。
王玄之望了眼王徽之的背影,嫌王操之太吵了,直接伸手捂住了王操之的嘴。
王肃之低声问道:“大郎,发生了何事?”
见王徽之走进了屋里,王玄之小声地说道:“五郎心情不悦。
”
王肃之点头,他当然看出了王徽之心情不好。
他只是想知道在王徽之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王徽之心情不高兴。
王玄之告诉王肃之:“今夕虎犊叔父指责了五郎,说五郎为了一人,让一城人受苦。
五郎心肠软,最怕伤害到其他人。
虎犊叔父这话,真是够狠的!”
这句话,直接打击到了王徽之。
让王徽之心生愧疚。
王肃之愕然:“其实,这也是事实……”
王玄之叹气,搂着王操之与王肃之坐在台阶处,三人望着月亮。
王玄之开口言道:“人非圣贤,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
哪怕是虎犊叔父与阿耶,也非完美之人,能做到事事完美。
这段时日,我时常在想,官奴是否当真是仙人转世?四郎,你可有发现?官奴的想法,与常人不同。
”
王肃之点头,他当然知道王献之的想法与常人不一样!仿佛,王献之的思想,超越了这个时代,非时人所能及。
王操之摇头说道:“官奴的想法有问题吗?我觉得官奴的每一个提议,每一个决定,都很有趣。
但凡与官奴亲近的人,都会变得越来越幸福。
不管官奴做什么,他的初心都是好的。
我支持官奴!”
王玄之诧异了,他上下瞟了眼王操之,伸手戳了戳王操之的脸蛋说道:“六郎,昔日为何没看出来,你心思如此细腻?”
王操之身为老六,前面有一个王徽之,后面有一个王献之。
这两人如此聪慧,夺人目光。
王操之夹在他们当中,自身又没有太大亮点,故而常常被人无视。
王肃之笑着言道:“六郎看着有些憨,其实他什么都清楚。
大郎向来只关注五郎与官奴,何曾仔细了解过六郎?”
王肃之这话,让王玄之心生愧疚。
他叹气道:“是我之错。
”
王操之笑了一下,开口说道:“不怪大郎。
大郎有这么多阿弟,照看不过来也很正常。
阿耶亦是如此。
诸子当中,阿耶关注最多的自然是最顽劣的儿子与聪慧的儿子。
我不够聪慧,也不想当最顽劣的那个儿子,让阿耶费心。
有四郎关爱我便足矣。
”
王玄之沉默,他搂着王操之,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此话。
王肃之望着明月,轻声念道:“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
王操之看了眼王肃之,接着他的话往下念道:“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
王玄之念道:“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
王羲之站在窗前,目光复杂地望着坐在台阶上的三个儿子。
进屋后,王徽之直接练字,没有理会王羲之。
屋里没人说话,屋外的说话声便清楚的传进屋内。
听到王玄之他们在念《棣棠》,王徽之写字的动作僵住了。
王羲之幽幽地叹了口气,转身看向王徽之。
王徽之抬眼,与王羲之对视,低声说道:“阿耶,我错了。
”
“五郎为何愧疚?”王羲之坐下来,放轻声音询问王徽之。
王徽之把今日做的事情告诉了王羲之。
王羲之听完,温柔地宽慰道:“没有人受到伤害,五郎何必自责?今日之事,可成为日后之教训。
”
说到这里,王羲之忽然言道:“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
王羲之开始自省。
七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他厚此薄彼,故而发展成了今日之状。
王徽之沉默。
少顷,他开口言道:“昔日在征西大将军府,殷深源曾问诸位,大自然并没有存心塑造人的天性,为何这世上好人少,恶人多?阿耶可还记得当时刘叔父如何回答?”
王羲之点头,他自然记得当初刘惔是如何回答殷浩的。
刘惔当时倒了一杯水,回答众人:人性就如同这水流,没了约束,水向四周流淌,最终不会聚成方形或者圆形。
人如果没了规矩管教,便会无拘无束,谁也不知道他会任性而为,做出什么事。
是会成为好人,还是会变成一个恶人。
王徽之继续说道:“我兄弟七人,未成为恶人,也未沾染靡靡之风。
阿耶觉得自己的教育成果如何?”
王羲之摇头,他心里迷茫起来。
不知道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究竟算成功还是失败。
各有各的烦恼,王徽之准备了另一份纸笔墨,递给王羲之。
王羲之看了眼王徽之,拿起笔,挥墨书写。
父子二人寄烦恼于书写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