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长的“金创意”(1/3)
粤州“劲妙”原本也是一家老字号企业,粤州这地方,别的出不出温启刚不知道,但凉茶一定会出。
这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粤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看似湿润,其实人是需要不断补充水分的;二来粤州人爱吃、会吃,尤其喜好油炸食品,这种东西吃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成了粤州人常年的生活习惯。
粤州凉茶历史悠久,品种很多。
温启刚掌握到资料的就有“三虎堂”“黄振龙”“大声公”等不下二十个品牌,这些都算得上是老字号,跟“劲妙”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是,“劲妙”之前不叫“劲妙”,叫“劲宝”,后来“劲宝”毁了,才改名“劲妙”。
这些凉茶共同的特点是习惯于作坊式生产,不追求规模,不上量,没有大市场、大品牌的概念。
按温启刚的说法,就是缺乏商业理想。
“商业理想”这四个字,是温启刚率先提出的。
那是在一次论坛上,有媒体追问,好力奇区别于其他凉茶企业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温启刚眉头拧了很久,才道出“商业理想”这几个字。
一家企业到底能不能做大做强,关键看企业追求什么。
都说企业要利润最大化,挣钱是企业的首要目的,但它绝不是终极目的,也不是唯一目的。
企业是有理想的,对好力奇来说,一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有序竞争的凉茶市场,二是积极培育或者说弘扬中国的凉茶文化。
记得在那次论坛上,温启刚就中国凉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做了一番论述,他用八个字概括了中国凉茶的特征:丰厚积淀,深度掩埋。
他还说,中国凉茶要想长足发展,就得把埋在地层下的深厚文化挖掘出来,给它贴上标签,赋予新的使命。
温启刚打开文件,这是粤州“劲妙”最新制定的战略目标,还有市场攻略,包括下一步的品牌开发、广告战略及促销手段等。
每每看到这些,温启刚就头痛,就想不通,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一个新开发的品牌,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宝丰园”的对手呢?
轻敌啊,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敌,不能大意!温启刚重重地叹一声气,起身,踱步到窗前,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还有楼下那几棵香樟。
他记得,刚从香港到内地时,东州的天空没这么灰,楼没这么高,也没这么拥挤,大街上随处可见高高大大的树木,八年过去,一切都变了。
他从当初三十出头,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遇事稳重,有思考、有辨别,更有担当的中年男人。
当然,内心也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怕。
以前温启刚是不怕的,多大多难的事,到他这里都一笑了之。
有什么怕的呢?人生不就是冒险,不就是经历一次次的痛与苦吗?牙一咬,心一横,什么都过去了。
他渴望变,在变中历练,在变中获得新生。
可是现在的温启刚不一样了,眉头老是紧着、拧着,脸老是阴沉着,心里总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驱不走的阴影。
后来他明白了,那就是怕,对生活的怕,对岁月的怕,还有对人的怕。
是的,人。
凡事都由人引出,也由人决定。
对事的怕是小怕,对人的怕才是真正的怕。
温启刚又回到书桌前,重新拿起文件。
最近他着了迷似地研究一个人,琢磨一个人,这人他从没见过,但感觉已跟他较量了无数次。
对方在品牌运作中的招数、胆略,以及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做一件事的勇气,还有对“宝丰园”每次市场攻略的判断与应对,都令温启刚好奇且生畏。
这么说吧,温启刚遇上对手了,一个比较可怕的对手。
“宝丰园”这些年在市场上遭遇的对手绝不止一个两个,不只是凉茶行业,饮料行业几乎稍稍有点知名度的企业,都和“宝丰园”都交过手。
“可乐可口”“茶师傅”这些顶级品牌,温启刚都没怕过,都能从容而理性地应对,但是文件中的这个人让他怕,怕得厉害。
这人不按常规出牌啊,用的全是邪招怪招,有些甚至称得上损招毒招。
市场始终是有规律的,市场也是有秩序的,在一个大原则下,大家共同行走,共谋发展,这是温启刚的认识,也是温启刚坚持的竞争规则。
但是遭遇粤州“劲妙”,温启刚觉得这一套不灵了,行不通。
不择手段,不计代价,不问后果,这是温启刚目前对“劲妙”做出的判断,就叫“三不”理论吧。
正是基于这“三不”,温启刚对粤州“劲妙”的老总、现掌门人姜华仁有了“浓厚”的兴趣!
“劲妙”是粤州华仁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走的也是凉茶路线。
从历史上看,“劲妙”应该是一个老品牌,尽管它面世还不到三年。
温启刚细心研究过华仁集团,这家企业的创始人生于1870年,是地道的粤州人。
他自幼随父在广东佛山一带经营凉茶铺,兼医治疑难杂症。
后来他又拜当地著名的中草药医生为师,潜心学习中医。
应该说,劲妙老先生是一个在中医养生方面有极高造诣的人。
可惜,他在四十二岁时给当地一位官家的女人医病时出了差错,十二剂药下去,不但人不见好,反把妇人的双眼给医瞎了,差点连命也没了。
官家一心要追责,要拿老先生治罪。
靠了当地许多人的调解,最后老先生将全部家产和两本医书拿了出来,作为给女人医病的赔偿,算是逃过了这场劫难。
此后,老先生在江湖上消失,人们都以为他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了。
没想到数年后,佛冈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多了一家凉茶铺,这应该就是“劲妙”凉茶的雏形吧。
原来,遭遇那场灾祸后,老先生断然放弃从医,一门心思研究起凉茶来,他的理由是:医只能救人,茶却能养人;医有风险,茶却永无风险。
自此,老先生的凉茶铺越开越多,越开越多。
老先生去世时,给后人定下一个规矩:后代可以学医,但永不能行医。
同时他留下这么一句话:生命在于养生,养生尽在品茶。
姜华仁是老先生的第七代传人。
据温启刚目前掌握的资料,姜华仁一开始跟茶和医均无关。
他是一个典型的商人,最早做渔具生意,也涉足船上的零件什么的,后来做过一段时间海运,出事了,出海时遭遇强台风,差点丢了性命。
之后消沉了一阵子,后来他抓住一个机会,做期货赚了大钱,东山再起,华仁集团便做了起来。
姜华仁涉足的行业很多,地产、公路、医药、保健品,啥赚钱往啥上靠,搞得人们都不知道华仁集团的核心产业是什么了,但它就是有钱。
饮料一直是华仁集团最不起眼的一个分支,在华仁集团的产业中,饮料不过是个点缀。
之前,华仁集团做的是一个叫“劲宝”的品牌,走的是功能性饮料路线,跟“健力露”“红马”等类似,但市场反应平平,生产和销售都没上规模,每年的销售额不到一千万元。
华仁集团真正进军饮料行业是在两年前,姜华仁突然发力,果断地退出地产和船舶行业,集中资金和人力,全力以赴开发起凉茶来。
对他的突然转型,业界有很多传闻。
有人说姜华仁被地产套住了,资金无法盘活,同时他也看到了地产业的危机,于是果断退出。
温启刚查明,两年前姜华仁的确低价卖掉过手里两个正在开发的楼盘,还有一块地。
但温启刚相信,姜华仁并不是看到了地产业的末路,他不具备这个能力。
至于到底是什么缘由让姜华仁放弃利润丰厚的地产业,温启刚到现在也不得而知,这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温启刚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姜华仁进军饮料市场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除了追逐利润,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动机?
以前温启刚的思维不是这样的,想事很简单,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知道一的背面可能还有三或四。
早期在香港创业的时候,他单纯到极点,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搞好策划,出所谓的金点子,赢得对方的称赞,有时甚至连利润都不考虑。
后来遇到恩师,虽然教了他许多,但也没让他变得复杂。
真正走向复杂是到内地后,也就是加盟好力奇后。
黎元清告诉他,在内地做生意不比香港,在香港或者世界的其他地方,生意就是生意,市场就是市场,没有其他附加的东西。
我有好的产品,有市场需求,我遵循市场规则,认真去做,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内地不是,内地每一单生意的背后都有别的交易。
或者说,在这边做生意,你得研究透几样东西。
你在赚谁的钱?是谁允许你赚这个钱的?赚了钱后怎么办?温启刚一开始并不懂这些,或者说不想理会这些,觉得黎元清有点故弄玄虚,后来在“宝丰园”一系列的操作中,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才懂得这边的生意场真是有玄机的。
那种玄机你摸不着看不到,但能深深感受到。
现在的温启刚早已历练出来,按黎元清的话说,他成精了,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能准确洞察生意场之外的神经,很敏感,很深刻。
深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造诣。
好在温启刚把这课补上了,不然,品牌怎么被人搞死,市场怎么被人横刀夺走,他都不会知晓。
温启刚认为,华仁集团进军凉茶市场有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姜华仁遇到了麻烦,无法在地产和其他行业做下去,这是前提。
尽管到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对方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但这麻烦是存在的,绝不会是他的凭空猜测。
二是国内的凉茶市场已经兴起,这个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温启刚和黎元清复活的,不但复活,还打造得风生水起、一片繁荣,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看到凉茶市场巨大的空间与利润。
为利而逐,本来就是商业最原始的目的,加上凉茶与现代人养生的理念高度吻合,这个产业大得很,前景颇为广阔,诱惑当然也很大。
市场往往是跟冒险连在一起的,或者说,市场总是为喜欢冒险的人准备的。
而在生意场上打拼的人,性格中都有冒险的一面,温启刚是,黎元清是,姜华仁当然也是。
第三,也是温启刚认为最重要的,政府扶持。
在内地做生意,什么时候你都不能忘了需要政府的指导。
这是温启刚到内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