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2/3)
布的。
沈缨提着裙摆小心地坐在马车上,坐下后还细细地将衣摆和披帛都摆正,怕一会儿踩坏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人靠衣装,反正沈缨自打穿上那娇嫩的粉色衣裙后,整个人都显得规矩了许多。
一路上不但没有随意歪腿靠车壁,也没有频频撩起帘子往外看,更没有无所事事的抖脚。
这般娴静端庄倒是令姜宴清也觉得奇怪。
一路上从书页中抬头看了她三次。
每次看她,都见她坐得端端正正。
大概是她脖子细长,身形也瘦,这么坐着就显得格外有精神。
或许是怕弄脏了衣料,她一路上都将手心朝上放着。
他视线落在她手上。
手指细长,骨节突出,虎口、掌心,因常年用刀,做粗活,附着一层厚厚的茧子。
姜宴清合上书页,上面有三个字《道德经》,他刚刚看完的那一页在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总的来说,唯有一个意思,那便是顺其自然,不造势,不乱势,顺势而为,才是圣人。
姜宴清其实并不喜欢道德经中的言论,觉得太过无为。
但他又会时不时拿出来翻开,却是拿来警醒自己。
他反倒觉得世道若想长久,必要造势,必要乱势。
否则那些在大势之下苦苦挣扎的人,从何处觅得生机,又该如何翻身?
他一定要将笼罩在永昌百姓头顶上的阴云上划开一道缝,让日光洒下来。
因为鹿鸣宴的开办,街上的学子多了不少。
他们装扮口音各不同,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正往林府走。
人人面带喜色,高谈阔论。
整座城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洋溢着活力与朝气。
沈缨从窗外看了看,待看到一群群英俊学子时,眼中不由得凝起一股暖意。
她含笑说道:“读书习文这么好的事,阿诚却总是不喜欢。
阿信就很会读书,先生常夸奖他有大才,下一次童生考试他便会下场。
”
“然后是州试、省试、殿试,他想做学问,那便能进翰林院。
”
“听说在那里,只需学问扎实,便能安稳。
那时,他留在长安城,便再也不怕我这姐姐的名声连累了。
大人,翰林院真的是个清净地方么?”
姜宴清看着她,颇为认真地说:“翰林院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典簿厅掌奏章、文移及吏员、差役的管理事务,并保管图书。
”
“待诏厅,掌缮写、校勘之事。
陛下喜爱擅长文词的官员,若被招入内廷起草诏制,便是天子近臣。
”
沈缨却说道:“保管图书便好,守着文章安安稳稳度日。
”
姜宴清很淡地笑了一声,说道:“沈缨,既入内廷,何处还有清净地?”
“小小永昌尚且明争暗斗,何况人才济济的内廷。
与其任人踩踏,不如立于顶峰。
你既有心扶持弟妹,又何必断他人羽翼。
”
姜宴清说完便垂首继续看书。
有些事,点到为止,若再争论便毫无意义了。
沈缨自然也知道姜宴清能和她说这么多,已经是看在她还算有用的份上,自然不会争辩。
她有难堪也有迷茫,她忽然间又想起先前姜宴清说沈诚参军的事。
同样的话,折人羽翼,她真的是在折断自己弟弟的羽翼么?
难道安稳的日子不好么?
姜宴清已经率先下了车,沈缨深吸一口气也跟着跳了下去。
脚刚落地就被一股大力扯了一把。
她堪堪立住身形,连忙查看身上的衣衫。
沈缨无奈道:“王惜,今日是王家第一次到鹿鸣宴露脸,你收收这野蛮气。
否则,也不必旁人寻人害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