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元初(1/3)
翌日,长公主于朝上改元元初。
元者,始也,初者,始也。
是谓元初元年。
元初元年正月初一,长公主带着小皇帝,领着文武百官,在高祖皇帝庙祭祀列祖列宗。
晋承汉制,汉承秦制,秦依周制。
礼记中记载“建国之社稷,右社稷而左宗庙”,从宗周至今,历朝历代皆重视宗庙高于重视社稷。
尽管大晋以右为尊,但仍然如此,只是说作“左社稷而右宗庙”罢了。
历代皇帝未必年年祭祀天地,但一定要年年祭祀祖宗。
祭祖本身是向天下昭告正统、明确君臣地位的一种行为。
而献酎金在祭祖中尤为重要。
酎金制度同样是传自前汉。
《说文》酎者,三重醇酒也。
前汉文帝时有规定,于高庙祭祖献酎饮酎时,诸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丁数量献金,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的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此谓酎金制度。
另外,偏远藩国凑不齐黄金者,可以以犀角、玳瑁、象牙、翡翠等代替黄金。
所献黄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诸王削地,列侯除国。
前汉武帝时,以献金份量或者成色不足为理由,夺爵一百零六,占前汉当时列侯数量的一半。
此谓酎金夺爵、酎金失侯。
之后的历代皇帝仍然能遇到在献酎金时缺斤少两者,却再也遇不到如此大规模的事情了。
仁宗皇帝还在时,曾经和长公主感叹,为何再遇不到前汉武帝是那样愚蠢的列侯了,哪怕献金时再遇到滥竽充数的,要么对方是个穷困潦倒的荣爵,实在是拿不出足够的黄金,要么献金者还是个奶娃娃,根本分不清黄金和黄铜,被下人哄骗着献了铜充数。
总是找不到宰肥羊的好时机。
多亏北地大捷和河东一案,无论是内务府还是户部长官的国库都十分丰盈,长公主也没打算靠着酎金制度再从勋贵手里捞一笔黄金,只要明面上过得去,稍微缺那么一星半点,连最精打细算的陈太后都是不会苛责的。
但,肉食者鄙这四个字能写进左传里,是有足够的理由的。
长公主微微叹了口气,看着眼前被堆在一起的金饼,颜色都是黄澄澄的,放在阳光下甚至可以反光。
但实际上……她随手拿起一个金饼放在手里颠了颠,就知道重量不对了。
大晋对于货币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一斤合十六两,一两合二十四铢,一个铜板重五铢,一个金饼为一斤。
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不行的。
同样大小的金饼和铜饼,重量是不一样的。
而她手里的这块金饼,至多只有十二三两。
这也太过分了。
先前已经有了一回河东案,杀了二十三家勋贵,平心而论,无论是长公主还是燕赵歌,都是不想再杀勋贵的,她只是摄政长公主,而并非皇帝,能少杀还是少杀一些比较好。
但这种自寻死路的,若是放过了,怕是要遭天谴。
尤其是,新帝登基的第一次祭祀高庙,就敢做这种事。
是觉得皇帝年幼,长公主摄政,而诸位朝臣一定会辖制她吗?所以她不敢严惩此人?这到底是不将天家威严放在眼里,还是不将她这个长公主放在眼里?亦或者是,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呢?
自世祖皇帝以来,大晋还没有用酎金制度严惩过勋贵们,这帮家伙大约是忘记了酎金夺爵四个字怎么写了。
更是忘了,酎金不合规矩,可是会吵架灭族的。
“去查一下,这里面哪一家所献酎金最不合规矩。
不论诸王勋贵。
”长公主吩咐道。
那内侍动都没动一下,低声道:“回禀长公主,最不合格的乃是福王所献。
”
长公主心里微微一动,问道:“差了多少?”
“福王只献了二十三块,并非是足金。
”
福王的封地在东海郡,封了三个县,紧挨着广陵郡,一共一万八千户,人丁大约有四万有余,按理来说要献酎金至少四十块。
“福王啊……”长公主幽幽叹了口气。
世祖皇帝挑太子时,与代宗皇帝争得最厉害的是礼王,几乎就要压过代宗皇帝了,也因此代宗皇帝更为防备礼王。
对于比自己的长子还小几岁的福王,代宗皇帝是当子侄看待的,自小多有照顾。
也是年幼的福王说更信任三皇兄,三皇兄继位的话,宗室的兄弟们一定能一生安乐。
言语里对着排行第四的礼王透露着浓浓的不信任,这成了决胜的砝码,最后排行第三的代宗皇帝当了太子。
代宗皇帝为了感谢福王,同时也是为了拉拢宗室,给福王又多封了一个县。
原本福王封地只有两县,且都是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是代宗皇帝皇帝亲自下令将福王改封到十分富庶的东海郡的。
礼王封地两县只有九千人口,往下的沈湘江三王更是只有一县封地。
这是否成了福王恃宠而骄的理由呢?
“将这件事知会一声太皇太后,再请大宗正来处理此事,不得姑息。
”长公主斟酌了一下,吩咐道:“济南王献金多少?”
“献了三块。
”内侍顿了一顿,低声道:“最重的一块只有十二两半,长公主刚才拿的那块便是济南王所献。
”
所谓自寻死路,大概就是指这个了罢。
“将这件事也知会太皇太后,和礼王一并处理。
”
秦王系子孙这把刀,可是快得很。
用来杀宗室,最利落不过了。
处理完酎金的事情,长公主佯装无事地继续带着群臣祭祀宗庙。
依宗周时所定的昭穆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之庙七。
因此,无论大晋有多少位皇帝,但只有七位皇帝能被时时奉祀。
南狩前的高祖皇帝、太宗皇帝、高宗皇帝、成宗皇帝,南狩时的穆宗皇帝,南狩后的世祖皇帝、代宗皇帝、仁宗皇帝,原先被奉祀的是这四位,但因为被尊为孝宗皇帝的先帝驾崩后要立庙,所以只能委屈没什么建树的成宗皇帝将神主牌依附在高宗皇帝庙中了。
世祖皇帝继位后,因为羞愧于祖宗的不要颜面,致使谥法制度崩坏,因此废掉了穆宗皇帝至世祖皇帝父亲哲宗皇帝指之间的几位皇帝的庙号,南狩前的皇帝庙号虽然没有被废,却直接撤掉了本就不该拥有的庙享,例如性格懦弱、被权臣与外戚架空的宁宗皇帝。
从太宗皇帝庙一路祭祀到才建造起来的孝宗皇帝庙,一整天几乎就要过去了。
长公主凝视着孝宗皇帝庙里的神主牌,良久,才轻轻叹了一口气。
虽然比前世去的更早,但如今的结局反而更好,你的庙享还在,太子顺利登基了,蔡国公和茂国公也还活着,大晋没乱,天下太平。
你说对吧,综弟。
按晋律,每至新年,官吏至庶民皆可以休沐十天,从前一年的腊月二十八至新年的元月初七。
各衙门需要轮番休沐,必须要保证各衙门正常运转。
但有一些不在此列,比如各郡国的上计吏,再比如入京述职的地方两千石。
上计吏要在驿站里随时等候丞相的召唤,而入京述职的两千石们也要等着宫里召见。
广陵太守在驿站急得额上全是汗,嘴里已经因为上火而起了一片水泡。
大晋一共一百零八郡国,入京述职的有六位,先后有五位被长公主召见了,他曾亲自上门拜见,问与长公主对奏大致内容,却发现全然不同。
譬如雁门太守,雁门郡原先是边郡,后来成了内郡,不再常年驻扎野战校尉部,但此处自前汉时便和匈奴你来我往地打,到现在仍然民风十分彪悍。
长公主问的就是这一方面,只问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是否游侠之风盛行。
再譬如朔方郡,朔方郡如今为边郡,却几乎没有战事,大约是因为此处有和匈奴鲜卑往来的集市。
乃是世祖皇帝时设的,且明言告之匈奴,敢大军来攻,永生都不再设置互市,于是匈奴戚戚然。
长公主只问互市状况,匈奴人鲜卑人是否行凶,于此处进行交易的商贾是否上税。
至于其他,赋税或是服役或是近些年的政绩,一概不问。
位于江南的广陵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广陵太守甚至不敢往此次受诏入京是不是有别的原因上猜。
等到元月初五,宫里终于来了传诏的内侍,召广陵太守入宫对奏。
广陵太守这才松了一口气,乘着租来的马车去了未央宫。
他在马车上仔细琢磨宫宴之前发生的事,洪家灭门一事上侥幸得以存活的那个孩子,竟然由平山君改封为邓国公,还是过继给曹康王为嗣子。
因为不明所以,他特意去打听了,才知道是平山君的妹妹合了太皇太后的眼缘,因为不好单独过继一个女儿,所以连带着兄长一起过继了。
这算什么理由?
广陵太守百思不得其解。
姑且不说宗室里到底有多少女儿家,但是这个妹妹就值得深思。
洪家灭门是他一手做出来的,他记得很清楚,洪家的子弟,不论嫡庶,除了济南王的子嗣之外都死了。
为了将这件事做得隐秘,他亲自去对了人头数量,连刚出生的婴儿都用布蒙死了。
而济南王和那位洪氏之间是没有女儿的。
就算这妹妹真是洪家的余孽,那邓国公的态度也太过奇怪了。
按理来说他不应当知道洪家灭门一事的真相。
他为了让自己脱清干系,乃是让自己的亲信带着金子请了一伙无恶不作的贼人来做此事。
杀了洪家满门之后又带着郡兵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