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尺余,其声“术术”,南人呼为海术。
(出《酉阳杂俎》) 南方有一种水产,前左脚长,前右脚短,口在肋旁边的后背上。
常常用左脚捉东西,放在右脚上,右脚中有牙齿咬住那东西,这才放到口里。
大的有三尺多长,它的叫声就象“术术”的声音,南方人叫它海术。
海镜 海镜,广人呼为膏叶,盘两片,合以成形。
壳圆,中甚莹滑。
日(“日”原作“白”,据《太平御览》卷九四三改。
)照如云母光。
内有少肉如蚌胎,腹中有红蟹子,其小如黄豆,而螯具足。
海镜饥,则蟹出拾食,蟹饱归腹,海镜亦饱。
或迫之以火,则蟹子走出,离肠腹立毙。
或生剖之,有蟹子活在腹中,逡巡亦毙。
(出《岭表录异》) 海镜,广东人叫作膏叶,象两个盘子合起来的形状。
壳是圆的,壳的中间很光滑晶莹,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发出云母一样的光彩,壳内有少许的肉象蚌肉一样。
肚子里有红色的蟹子,小得象黄豆一样,可是螯等器官都长得很完全。
海镜饿了,小蟹子就出来找食吃,小蟹子吃饱了回到海镜的肚子里,海镜也饱了。
有的人把海镜放在火边上烤,那么小蟹就走出来,一离开海镜的肚子立刻就死了。
有的人活着剖开海镜,在海镜的肚子里有个小活蟹子,不一会儿,也死了。
水母 水母,广州谓之水母,闽谓之魠。
(痴驾反)其形乃浑然凝结一物,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覆帽,小者如碗。
肠下有物如悬絮,俗谓之足,而无口眼。
常有数十虾寄腹下,咂食其涎。
浮泛水上,捕者或遇之,即欻然而没,乃是虾有所见耳。
(《
)南中好食之,云性暖,治河鱼之疾,然甚腥,须以草木灰点生油再三洗之,莹净如水精紫玉。
肉厚可二寸,薄处亦寸余,先煮椒桂或豆蔻,生姜缕切而炸之,或以五辣肉醋,或以虾醋,如鲙食之。
最宜虾醋,亦物类相摄耳。
水母本阴海凝结之物,食而暖补,其理未详。
(出《岭表录异》) 水母,广州人叫它水母,福建人叫它魠。
它是凝结成整体的一个生物,有淡紫色的,有白色的,大的象倒扣过来的帽子,小的象碗一样。
肠子下面有象悬挂着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平常人叫它是脚,可是不长嘴不长眼,常常有几十只虾寄居在水母的肚子下面,吸食水母涎水。
水母一般漂浮在水面上,捕鱼人若遇到它,水母就很快地沉下去,那是因为虾看见了东西。
南中一带的人喜欢吃它,说水母是暖性物,能治疗吃河鱼得的病,可是太腥,必须用草木灰和生油多次洗,就干净得象水晶和紫玉一样。
肉厚大约有二寸,薄的地方也一寸多。
先煮好椒桂或豆蔻,生姜切成丝用油炸好,或者用五辣肉醋,或者用虾醋,与水母丝一起拌着吃,最适宜的是虾醋,这也是符合物类互相辅佐互相摄取的道理。
水母本来是阴海里凝结而成的生物,吃了它可以补暖,其中的道理还不清楚。
蟹 蟹,八月腹内有芒,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与海神,未输芒,不可食。
(出《酉阳杂俎》) 蟹,八月的肚子里有芒刺,芒是真的稻芒,长一寸多,朝着东方献给海神,不献出芒刺,不能吃。
百足蟹 善苑国出百足蟹,长九尺,四螯。
煎为胶,谓之螯胶,胜凤喙胶也。
(出《酉阳杂俎》) 善苑国出产百足蟹,长九尺,四只螯,把蟹螯煎熬成胶,叫做螯胶,胜过凤喙胶。
螗蟹 平原郡贡螗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
斫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犬肉即浮,因取之。
一枚直百钱,以毡密束于驿马上,驰之至京。
(出《酉阳杂俎》) 平原郡进贡螗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每年都进贡活的,劈开冰用火照明,悬挂着老狗肉,螗蟹觉察到是狗肉就浮上来,因而就捉到了,一只价值一百钱,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奔驰着送到京城。
鱼 鱼,章安县出焉。
子朝出索食,暮还入母腹,中容四子。
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
(出《酉阳杂俎》) 鱼,出产在章安县。
幼鱼早晨出找食吃,晚上回到母亲的肚子里,肚子里能装下四只幼鱼。
鱼的两颊颜色象红铜,很健壮,渔网制不住它,人们叫它是河伯健儿。
鹦鹉螺 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咮,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大者可受二升。
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出《岭表录异》) 鹦鹉螺,螺旋尾部的尖端弯曲着,象鹦鹉的嘴一样,就是根据这个给它命名。
壳上有青色和绿色的斑点,大的能装下二升的东西,壳内光滑晶莹象云母一样。
装饰成酒杯,新奇可玩赏。
红螺 红螺,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
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也。
(出《岭表录异》) 红螺,大小也类似鹦鹉螺。
壳很薄是红色的,也适合做酒器,把小螺挖空做脚,用胶粘牢,涂上漆,特别令人喜爱。
鸯龟 初宁县里多鸯龟,壳薄狭而燥,头似鹅,不与常龟同,而能啮犬也。
(出《南越志》) 初宁县里有很多鸯龟,壳又薄又窄而且干燥。
头象鹅子,和平常的龟不一样,却能咬狗。
鲵鱼 鲵鱼如鲇,四足长尾,能上树。
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辄吸食之。
声如小儿,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汁出,如构汁,去此方可食,不尔有毒。
(出《酉阳杂俎》) 鲵鱼象鲇鱼一样,长着四只脚长尾巴,能爬上树。
天旱的时候,就含着水上山,用草叶盖在身上,张着口,鸟来喝水,就吸住吃了,叫声象小孩子声音。
山里人吃鲵鱼时,先把鲵鱼捆到树上用鞭子抽打,等身上出现白汁,象构树汁一样,去掉汁才能吃,不然就有毒。
鲎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
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
旧说,过海辄相积于背,高尺(“尺”原作“丈”,据明抄本改。
)余,如帆,乘风游行。
今鲎壳上有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鲎帆。
至今闽岭重鲎酱。
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
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
(出《酉阳杂俎》) 鲎鱼中雌鱼常常背着雄鱼行走,打渔的人一定能成对地捉到。
南方人把鲎鱼摆在市场上卖,雄鱼肉很少。
旧的传说说,渡海时就互相背在背上。
高一尺象船帆一样,能乘风游行。
现在鲎鱼的壳上有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