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汉宫暗尘天子泪,中原逐鹿起狼烟(1/3)
冀州的天空,在经历了袁氏覆灭的血雨腥风之后,终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晴朗。
邺城,这座古老的都城,在林凡的铁腕治理与仁政安抚之下,正如同一个大病初愈的巨人,缓缓地从战火的创伤中苏醒,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亩之上,百姓们在官府新颁布的惠农政策激励下,辛勤耕耘,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城郭之内,商旅往来,店铺重开,格物院新研制的各种民生器物,如更省力的纺车、更耐用的农具、更明亮的油灯,开始逐渐取代旧物,为这座古都增添着日新月异的色彩。
林凡并没有沉醉在安逸之中。
他深知,冀州的平定,仅仅是他“平天下”宏愿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袁绍虽亡,然天下依旧纷乱,汉室倾颓,群雄并起,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
这一日,阳光透过太守府书房的窗棂,斑驳地洒在林凡面前那封来自兖州的书信之上。
信纸是上好的蔡侯纸,字迹雄健洒脱,落款处那鲜红的“曹操”二字,仿佛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枭雄霸气。
信中的内容,林凡已反复看过数遍,每一个字眼,都经过了仔细的揣摩。
曹操的言辞,一如其人,既有推心置腹的“恳切”,亦不乏纵横捭阖的“机锋”。
他先是盛赞林凡平定冀州,乃“不世之功,天下楷模”,随即笔锋一转,便以汉室蒙尘、天子受难为由,痛陈李傕、郭汜等董卓余孽在关中祸乱朝纲、荼毒生灵的种种罪行,最后,便是那份“情真意切”的求援——恳请林凡念及昔日酸枣会盟之谊,出兵关中,共讨国贼,匡扶汉室。
并许诺,事成之后,愿与林凡“共享尊荣,裂土封疆,奉将军为天下盟主”。
“天下盟主……”林凡修长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案几,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
他仿佛能透过这薄薄的信纸,看到曹操那双深邃而闪烁着精光的眼眸。
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此刻抛出的橄榄枝,究竟是真心实意的合作邀约,还是又一场精心布置的政治陷阱?
“主公,依丰之见,曹孟德此举,虚实参半,不可不防,亦不可不察。
”田丰侍立一旁,神色凝重地说道。
他早已将曹操的书信研读数遍,其中的利害关系,亦是了然于胸。
“曹操素有匡扶天下之志,然其如今盘踞兖州,兵力有限,东有吕布、刘备掣肘,南有袁术、刘表窥伺,西面李傕、郭汜虽是强弩之末,亦非他一人之力可轻易撼动。
他此时向主公求援,一来是真心希望借助我军之力,荡平关中,迎奉天子,以壮大其声势;二来,恐怕也是想将我军引入关中这片泥潭,消耗我军实力,坐收渔翁之利;三来,或许还有试探主公心意,挑拨我等与关东诸侯关系的深意。
”
林凡微微颔首,田丰的分析,与他心中所想,大致不差。
曹操此人,心机深沉,行事往往出人意料,绝非易与之辈。
“那依元皓先生之见,我等是应,还是不应?”林凡将目光投向田丰,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考较的意味。
田丰沉吟片刻,正色道:“应,自然是要应的。
‘奉天子以讨不臣’,此乃大义名分,我等师出有名。
关中历经董卓、李郭之乱,百姓困苦,民心思安,若我军能以仁义之师的姿态进入,必能迅速稳定局限,收获民心。
更何况,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为权谋之术,然于主公未来成就大业,亦不失为一步妙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