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吞噬恒星(1/3)
在与三体星系建立友好关系并展开深入交流合作后,北宋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车道。
林翀、秦九韶和沈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宇宙谜题——恒星的奥秘。
随着对戴森球技术的深入理解和量子技术的不断突破,他们萌生出一个大胆至极的设想:能否以人类之力吞噬恒星,探索其中蕴含的终极能量与宇宙法则。
一日,三人在皇家科学院那间充满神秘气息的秘密会议室中相聚。
巨大的全息星图在他们周围缓缓旋转,闪烁的星辰仿佛在诉说着宇宙无尽的秘密。
林翀神情严肃,率先打破沉默:“诸位,我们如今对宇宙的认知已非往昔可比。
戴森球让我们能高效利用恒星能量,但我在想,是否能更进一步,真正地‘吞噬’恒星,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奥秘与能量。
”
秦九韶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期待,他迅速调出一系列恒星数据,说道:“从理论上来说,并非全无可能。
我们的量子技术已经能够精确操控微观粒子,而恒星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核反应堆。
若能运用量子技术干扰恒星内部的核反应,或许能实现对恒星物质的有序引导与吸收。
”
沈括轻抚胡须,微微皱眉,陷入沉思:“这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
恒星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稍有不慎,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会波及整个太阳系。
我们必须制定出万无一失的计划,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模拟。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研究与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制定出了初步的“恒星吞噬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利用戴森球作为基础框架,结合量子操控技术和引力场控制技术,逐步引导恒星物质向特定方向流动,并进行有序的能量提取和物质转化。
为了验证计划的可行性,他们首先选择了太阳系边缘一颗即将步入红巨星阶段的小型恒星作为试验对象。
科研团队围绕这颗恒星迅速展开行动,在戴森球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能量捕获和物质引导系统。
这个系统由无数个超大型的量子能量收集器、引力透镜装置以及粒子加速轨道组成,宛如一个巨大而精密的宇宙级机器。
林翀站在位于戴森球控制中心的指挥台上,密切关注着各项数据的变化。
随着系统的启动,量子能量收集器开始释放出强大的量子信号,如同无形的触手,小心翼翼地伸向恒星表面。
这些量子信号的作用是干扰恒星表面粒子的运动状态,为后续的物质引导做准备。
秦九韶则在一旁紧张地盯着粒子轨道的模拟运行图,说道:“注意量子信号的强度和频率,要确保精准地干扰到目标粒子,同时又不能引发恒星内部的剧烈反应。
”
沈括紧盯着引力透镜装置的参数,提醒道:“引力场的调控至关重要,稍有偏差,物质的流动方向就会失控。
”
在他们的精心操控下,恒星表面的物质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
原本稳定的粒子流受到量子信号的干扰,逐渐向戴森球方向偏移。
引力透镜装置适时启动,将这些偏移的物质流聚焦到特定的粒子加速轨道上。
在轨道中,物质被加速到接近光速,随后进入能量转化核心区域。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进行的时候,意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