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赤马丹青筑大洞(1/3)
清道光年间,贵州群山深处,渡慕寨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龙蟠河畔。
寨中千户人家,陈、周二姓世代比邻而居,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活画卷。
寨门口,龙蟠河蜿蜒而过,千亩大坝沃野千里,滋养着一方百姓;寨背后,一座天然大洞巍然耸立,地势险要,乃是躲避战乱匪患的绝佳之地,却因缺少石门、锅碗灶台等基本设施,难以真正发挥避难作用,这也成为了寨中老少心头的一块大石。
陈家宅院里,十岁的陈天佑正伏在木桌前,一笔一划认真临摹字帖。
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宣纸上,将他清秀的眉眼镀上一层暖光。
砚台里的松烟墨散着淡淡香气,他握着毛笔的手虽稚嫩,却运笔沉稳,一横一竖都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力道。
“天佑,该练刀了。
”父亲陈万善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
陈天佑放下毛笔,快步来到院中,只见父亲已将青龙偃月刀擦拭得锃亮,刀身寒光闪烁。
接过刀,陈天佑身姿矫健,刀锋划破空气,发出“嗖嗖”声响,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尽显英武之气。
父亲在一旁时而皱眉纠正他的姿势,时而满意点头,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欣慰。
练完刀,陈天佑又来到马厩。
赤霞追风马见到小主人,欢快地打着响鼻,鬃毛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陈天佑轻抚马鬃,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晒干的苜蓿草,马儿亲昵地蹭着他的手掌,温热的呼吸喷在他手背上。
翻身上马,陈天佑策马奔腾在寨外的草地上。
他骑着马,时而疾驰如风,马蹄扬起细碎的草屑;时而缓行漫步,让马儿低头啃食鲜嫩的青草。
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引得寨中孩童们纷纷围观,眼中满是羡慕。
几个胆大的孩子追在马后奔跑,陈天佑便放慢速度,笑着教他们简单的骑马姿势。
时光飞逝,陈天佑渐渐长大,诗书画艺愈发精湛,轻功、气功、刀法、骑术也练得出神入化。
每日清晨,他都会在龙蟠河畔练刀,朝阳为他镀上金色轮廓,刀锋劈开河面薄雾,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傍晚时分,则会在书房潜心作画,砚台里的墨汁换了一缸又一缸,墙上挂满了描绘渡慕寨山水的画作。
看着寨中百姓因没有完善的避难之所,整日提心吊胆,陈天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筑牢大洞,护得乡亲们平安。
一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陈天佑备好行囊,将自己平日里精心创作的字画仔细收好,又牵出赤霞追风马。
字画是他多年心血,每一幅都藏着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描绘龙蟠河蜿蜒如带,有的勾勒寨中人家炊烟袅袅。
“爹,娘,我要去省城贵阳,用我的字画和本领换些银两,回来把大洞修好。
”陈天佑目光坚定地看着父母。
陈万善和周氏虽心中不舍,但也明白儿子的一片赤子之心,母亲周氏红着眼眶,将一个装满干粮的布包塞进他怀里,嘱咐道:“路上多加小心,万事谨慎。
”父亲陈万善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