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神凰十四年烽烟静,老将西去启新程(2/3)
南
从南海到西南,路途遥远而艰险。
不同于岭南的湿热与沿海的开阔,西南地区多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瘴气弥漫,路况极差。
船队先是沿着珠江逆流而上,进入内陆河道。
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两岸是陡峭的山崖,时常有落石滚下,需要将士们时刻警惕。
行至险滩处,还需将士们上岸拉纤,才能让船只缓缓通过。
“师父,这西南的山,比岭南的险峻多了。
”阿武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峰,忍不住感叹。
龙天策点点头,目光凝重:“西南地形复杂,部族众多,历史上便是难治之地。
我们此次前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安抚,更要步步小心,不可鲁莽。
”
离开河道,换乘马车与马匹,进入陆路。
道路更加难行,往往是泥泞不堪,车轮深陷其中,需要数人合力才能推出。
更可怕的是弥漫的瘴气,尤其是在清晨与傍晚,山谷中云雾缭绕,吸入一口,便觉头晕目眩,不少将士因此病倒。
幸好罗嘉儿准备的草药发挥了作用。
龙天策命将士们每日服用避瘴丹,在营地周围点燃驱瘴香,大大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一起拉纤,一起推车,丝毫没有亲王的架子。
途中,他们经过了不少蛮夷村寨。
起初,寨民们对这支陌生的队伍充满警惕,紧闭寨门,甚至在道路两旁设置障碍。
龙天策便命队伍停下,派使者携带丝绸、茶叶等礼物,前往寨中拜访,说明来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是大唐的军队,前来西南,是为了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不是来打仗的。
”使者一遍遍重复着龙天策的话。
渐渐地,一些村寨的首领被龙天策的诚意打动,打开寨门,邀请他们入寨休整。
龙天策趁机与首领们交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部族矛盾,向他们宣讲大唐的政策,赠送农具、种子,承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在一个彝族村寨,龙天策看到当地百姓依旧刀耕火种,收成微薄,便命随军的农官,向他们传授中原的耕作技术,如何制作曲辕犁,如何沤制肥料。
农官们手把手地教,彝族百姓学得认真,眼中渐渐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大唐的官,是好人。
”一位彝族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对龙天策说。
这样的插曲,为艰辛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意义。
龙天策知道,安抚民心,不在于空话,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帮助。
奉节初至:边城风貌待新颜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五月一日,当初夏的阳光洒满西南大地时,龙天策一行终于抵达了西南的重镇——奉节。
奉节地处长江上游,是进入西南诸蛮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这里既有中原风格的城池,又有西南部族的特色建筑,街上行人往来,有身着汉服的汉人,也有穿着麻布、披着兽皮的蛮夷,语言混杂,风貌独特。
奉节守将早已得到消息,率领文武官员,在城门外迎接。
“末将参见秦王殿下!殿下一路辛苦!”守将是个年近五旬的老将,名叫王忠,久在西南任职,对当地情况颇为熟悉。
“王将军免礼。
”龙天策扶起他,“一路劳顿,倒是有劳王将军久等。
”
进入奉节城,街道不算宽敞,却很热闹。
两旁的店铺里,售卖着中原的绸缎、茶叶,也有西南的皮毛、药材。
行人见到龙天策一行,虽有好奇,却并不惊慌,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
王忠将龙天策一行安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