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春分常治(2/3)
陈砚问道,摊主抬头笑道:“正是娘娘去年让人推广的品种,去年试种的农户都说,出米率比旧种高两成呢。
”陈砚抓起一把谷种,指腹搓过,壳薄得能透光,籽粒饱满得几乎要撑破谷壳:“价钱跟去年一样?没涨吧?”摊主连忙摆手:“官府盯着呢,不敢涨!每斗比市价还低两文,说是有补贴,这多亏了娘娘体恤。
”
转到农具摊前,几个铁匠正忙着给锄头装木柄,锤头敲在铁箍上,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火星溅在青砖地上,凝成小小的铁珠。
一个年轻铁匠的手法有些生涩,装了三次都没装牢,铁箍总往一边歪。
师傅在一旁沉着脸指点:“木柄要削成楔子形,敲进去才不会晃,就像栽秧苗,根扎稳了才能长。
”陈砚拿起一把装好的锄头,掂量着重量,枣木柄沉得压手:“木柄用的是枣木?”师傅点头:“回娘娘,枣木结实,就是有些沉。
”陈砚想了想:“让木匠试试用桑木做柄,桑木轻便又坚韧,农妇们用着也省力。
先做五十把试试,好用了再推广。
”
离开市集时,见路边的茶棚里坐着几个歇脚的农人,正捧着粗瓷碗喝茶,碗沿有个小豁口,碗里的茶叶舒展着,是去年的老茶,叶片边缘已有些发褐。
“今年的新茶该下来了吧?”穿蓝布衫的老农咂着嘴问,喉结动了动,“去年的陈茶喝着总有些涩。
”旁边的人叹道:“快了,就是山里的茶农说,采茶的竹篓不够用,编篓的篾匠都被招去修河了。
”陈砚让锦衣卫记下茶农的住处——在西山坳第三户,门口有棵老茶树,回头对小翠说:“让工部的竹编坊赶编两百个采茶篓,编得深些,口沿加圈竹边,能多装些鲜叶,还不容易撒。
再派两个篾匠去山里教茶农自己编,带些新竹料去,免得总缺着。
”
回到宫里,陈砚在御花园遇见朱标,他手里正拿着本《蚕桑月令》,新添的插画里,蚕妇正往蚕匾里撒桑叶,竹匾的纹路都画得清清楚楚,连蚕宝宝细小的足肢都描了出来。
“你看这页改得如何?”朱标指着其中一幅,纸页边缘还留着画师的铅笔印,“画师把你说的‘桑叶要撕成细条’特意画出来了,还标了尺寸。
”陈砚凑近细看,见桑叶旁注着“撕成寸许宽”,旁边画着把小剪刀作示意:“让司礼监多印些,每个养蚕的村子送五本,用桐油布包着,缝成书套的样子,免得被雨淋湿。
对了,让太医院配些防蚕病的草药,用瓷瓶装好,贴上标签,跟册子一起送,去年湖州就因为蚕病损了三成收成,得提前防备着。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后的风带着暖意,陈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