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异族求技(1/3)
贞观元年正月初二,东宫显德殿内,鎏金兽首炭盆烧得正旺,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冷凝。
李承乾坐在胡床上,指尖摩挲着腰间螭纹玉佩,冰凉的玉质刻痕划过掌心,“慎思”二字宛如父亲昨夜密谈时的低语——“夷狄强则为患,弱则请服,此乃千古定律。
二郎需谨记,铁器、算学,断不可轻授。
”殿外寒风呼啸,卷着雪粒子扑打窗纸,将禄东赞的身影剪成模糊的剪影。
“吐蕃使者禄东赞求见。
”小福子的声音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
李承乾抬头,看见殿门缓缓推开,寒风裹挟着雪域的冷冽扑面而来。
禄东赞身着藏青锦袍,外罩熊皮坎肩,腰间皮质算袋随着步伐轻晃,袋上绣着的吐蕃文“算”字扭曲如蛇,与大唐算学馆方正的“算”字判若云泥。
“赞普遣臣向大唐太子殿下问安。
”禄东赞行吐蕃大礼,额头触地时,李承乾注意到他发间掺着的银丝——比去年算学馆初见时更多了些。
随从捧上的氆氇包裹棱角分明,显然藏着卷帙浩繁的典籍。
“贵使远来辛苦。
”李承乾抬手示意赐座,目光却落在那包裹上,“听闻赞普以良马换技艺,孤甚感荣幸。
然铁器与算学,乃大唐立国之本,孤需与群臣商议。
”他刻意将“商议”二字咬得极重,目光扫过左侧立柱后阴影里的王珪。
“啪!”枣木拐杖击地声如惊雷。
王珪扶着拐杖站出,苍老的身躯因激动而颤抖,鹤发几乎触及地面:“殿下!昔年苻坚以十万大军送鸠摩罗什入长安,待其圆寂,姚苌竟据长安建后秦!铁者,可铸农具,亦可铸刀兵;算者,可推历法,亦可推战阵。
若授之于夷狄,何异于资敌?”老人抬起头,眼中血丝密布,“太子殿下饱读《春秋》,当知‘华夷之防,甚于防川’!”
殿内气温仿佛又降几分。
李承乾注意到,王珪拐杖顶端的龙头雕刻已被磨得发亮,那是武德年间皇帝亲赐之物,此刻却因老人的激动而微微震颤。
右侧,孔颖达轻抚《论语》书脊,青衫下摆随炭火明灭轻晃,宛如水中浮萍。
“王大人此言差矣。
”孔颖达开口,声音如古玉击磬,“仲尼弟子三千,有楚人、秦人,乃至南蛮之子,夫子何曾拒之?‘有教无类’乃儒学根基,若以地域分善恶,岂不是将圣人之道束之高阁?”他转向李承乾,目光如炬,“太子开算学馆,广纳天下才俊,此刻却对蕃使闭门,恐让天下学子寒心。
”
郑元礼的冷笑打破僵局:“孔祭酒饱读诗书,可知荥阳郑氏工坊每年铸铁十万斤?若铸锅之法外流,吐蕃人用我大唐之铁铸剑,铁骑踏破陇右时,祭酒可曾想过边民疾苦?”他故意忽略自家工坊暗通突厥的过往,锦袍上的蟠螭纹在炭火下泛着冷光,“再者,算学馆的‘方程术’若被破解,科举取士便无公平可言!”
李承乾沉默片刻,目光依次扫过王珪的忧愤、孔颖达的执着、郑元礼的阴鸷,最终落在禄东赞身上。
吐蕃使者正襟危坐,双手交叠于膝,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算袋边缘——那是吐蕃贵族焦虑时的习惯动作。
李承乾心中暗凛,想起去年禄东赞在算学馆借故滞留,实则偷抄《九章算术》批注的密报。
“孔祭酒言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