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帛书换新(1/3)
终南山棉田归来的暮色中,李承乾指尖划过农家地窖的汉代帛书残片。
当随侍宦官惊呼霉斑侵蚀"熹平石经"拓印时,他并未直接辨识网格压痕,而是命人取来《后汉书·蔡伦传》抄本:"汉碑久立,必有拓本,此网格或为传拓定位之用。
"老工匠陈默展开弘文馆藏的晋代拓本,果然发现相似的界栏痕迹——这处判断源自李承乾对汉代传拓术的学术认知。
"去将作监取近年改良的棉纸。
"他指着帛书破损处,"注意纸背帘纹需与人字纹相近。
"作为历史系研究生,他记得新疆出土的唐代麻纸帘纹密度,遂建议匠人:"每寸竹丝可增至十六根,参考敦煌写经纸的规制。
"当棉纸送来时,他用朱砂在纸背轻描:"此残卷文字可按《说文解字》篆隶对照法补全,注意'熹'字下部四点的汉隶写法。
"
案头散乱的西域拼音字表旁,李承乾正用小楷勾勒反字阳文。
"汉代尚无雕版,此或为钞胥(抄书吏)的界格模板。
"他对陈默解释道,"建武年间的简牍中见过类似界栏,用于规范抄写行距。
"这处细节化用了他在汉代简牍博物馆的观摩记录,而非直接复刻后世雕版。
将作监密室的梨木字模前,李承乾放下刻刀:"木活字胀缩之弊,可参考《齐民要术》'浸材法',用皂角水浸泡七日。
"老工匠赵翁依言试验,发现枣木字模的胀缩率果然降低。
当胶泥活字烧制迸裂时,李承乾没有直接给出配方,而是让匠人记录窑温变化:"隋代《陶录》提过'火候三候',或许可分文火、武火、退火三段控温。
"
排版困境出现后,绣娘柳氏的磁石启发了方向。
李承乾在《淮南子》"慈石召铁"旁批注:"可试以磁石为基,木框为栏。
"工匠们按此思路制作磁石基座时,发现天然磁石磁力不均,他便建议:"北魏《水经注》载磁石出慈山,或可遣使寻优质矿脉。
"这处指引基于他对古代磁石产地的文献梳理,而非现代地理知识。
骊山采石受阻时,李承乾没有强行开采,而是让密探绘制《长安磁石分布图》:"查《元和郡县志》,畿内磁石多出南山,可于韦氏私庄外围勘探。
"半月后工匠在终南山阴发现新矿脉,他又提醒:"宋《太平寰宇记》言磁石'怕铁',开采时勿用铁器。
"这些建议均来自对唐代及以前文献的系统检索。
西市胡商阿尔兹的油墨危机爆发后,李承乾没有亲自改良配方,而是设立"油墨研房":"命棉纺社、墨坊、太医署各派匠人,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