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文华耀世(1/3)
贞观五年的长安城春意盎然,国子监雕版作坊内弥漫着梨木的清香。
李承乾弯腰拾起一块被匠人弃置的残损梨木,指尖轻抚过木块上反刻的"之"字,那笔画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他突然抬头问道:"何不将每个字单独雕刻?"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惊得老匠人手中刻刀当啷坠地,在青石板上溅起几点木屑。
三日后,东宫的密室内烛火通明。
一套用胶泥烧制的活字整齐排列在梨木盘中,这是李承乾凭借前世记忆复制的毕昇工艺。
当第一页《千字文》从活字版上完美拓印而出时,侍读马周激动得双手发颤,墨香在密闭的空间里愈发浓郁:"殿下,这、这能省去九成雕版之工!"窗外春雨淅沥,打在刚冒新芽的梧桐叶上,与室内活字碰撞的清脆声响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然而活字虽成,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松烟墨在金属活字上晕染如雾,普通麻纸又脆弱得经不起反复拓印。
李承乾站在终南山的悬崖边,望着满山新绿的楮树,忽然想起前世参观过的宣纸作坊。
"加些构树皮试试。
"他指导工匠将不同比例的原料放入石臼,清澈的山泉水顺着竹槽流入纸浆池。
经过七日不眠不休的试验,新造出的纸张轻薄柔韧,对着阳光能看到细密的纤维纹路,被孙守真赞为"胜于蔡侯纸"。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太医署的炼丹房。
某个雨夜,炼丹童子不慎将桐油滴入墨料,意外炼出了漆黑发亮的新墨。
李承乾在墨中加入微量麝香后,不仅解决了晕染难题,更让印刷品带着若有若无的清香。
这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时,西市新开的"贞观书坊"前已排起长龙。
寒门学子们踮脚张望,橱窗里陈列的《五经正义》价格不及市面三成,更可零买单篇。
"有辱斯文!"国子祭酒孔颖达在朝会上怒斥,手中象牙笏板敲得金砖地面咚咚作响,"经典岂能如货郎担般拆卖?"李承乾不慌不忙呈上新版《论语》,羊皮封面上的烫金纹饰在殿内烛火下流光溢彩。
翻开书页,边缘的蝇头小楷注释如群蚁排衙,这是活字独有的"边注"功能。
"每章单独成册,贫士可先买半部。
"太子的声音不大,却让五姓七望的族长们面色骤变。
他们发现自家私塾的学生日渐稀少,而书坊暗柜里那套《氏族志》的活字版,正静静等待着增删修改的指令。
太常寺的编钟在暮色中泛着青铜光泽,李承乾轻敲最中央的"黄钟",眉头微蹙。
"音律该与时俱进。
"他取来一张桑皮纸,炭笔勾勒出奇特的"十二平均律"图示。
乐正祖孝孙的胡须剧烈颤抖,手中玉磬差点脱手:"这、这竟能旋宫转调!"三个月后的元日大朝上,当新制的琵琶奏出龟兹乐与雅乐的和鸣时,李世民竟离席起舞,玄色龙袍在殿内卷起一阵旋风。
崔敦礼却死死盯着乐工手中的曲谱——那上面不是传统的文字谱,而是李承乾发明的"工尺谱"。
更令他心惊的是,西市已有乐谱刊印发售,连胡姬酒肆的舞娘都能凭谱演奏《秦王破阵乐》!
宫中画师阎立本近日总往将作监跑,宽大的衣袖上沾满炭灰。
李承乾发明的"透视法"让他痴迷不已——用炭笔先打底稿的技法,完全颠覆了"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