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十五)(1/3)
李丽退伍回家
十二月的北京,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夹着雪花,不间断的吹啊,飘啊。
北京火车站站台上,许多退伍老兵,都跺着脚,缩着脖子,搓着手,不停地捂着耳朵,来回走动着,都在等候火车进站。
李丽也一样站在风雪中,身后背着背包,右手拎个黄色拉链包,像一个刚刚入伍的新战士,一身简朴的没有帽徽和领章的军装,脚穿黄球鞋,十分地精神,好像没有半点寒冷的感觉。
她即使退伍了,却依然穿着绿色的军装,她常说,我不爱红装却偏爱武装。
她酷爱军装,爱她的草绿,爱她的朴素大方,穿着她进的了受灾的农户家,也进的了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不卑不亢。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家还不富裕,人们的穿戴还不很讲究,但在北京,穿戴可是身份的象征。
尽管李丽家经济比较富裕,父母每月都会寄上一千两千元,给李丽零花钱,买点时装或化妆品什么的,可李丽将父母几年来寄的几万元,基本上都买了书籍和学习用品。
退伍前,已将四箱书籍打包托运回了老家,有战友调侃说,李丽退伍,就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俗话说的好,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兵。
今天是老兵离开部队的日子,李丽依然穿着军装,在等待从北京开往合肥的特快列车。
火车的汽笛声由远而近,一条绿色的长龙慢慢停靠在十号站台。
转眼间,李丽当兵已三年了,服现役已满。
李丽很不想退伍的,要不是父母催着早点退伍回家,好找熟人安排一份理想的工作,依李丽在部队的表现,曾经获得军区新闻报道一等奖,军旅题材文学创作新人奖,完全可以继续留下来的。
何况李丽也非常留恋有规律的军旅生活,更喜欢她在图书馆工作,每天就像走进知识的海洋,在浩瀚的藏书中汲取智慧与营养。
她早就适应了那里的工作、生活、训练和学习。
知道马上就要退伍回家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回想几年来的军营生涯,让她懂得了与她年龄极不对称的文化知识和对社会的认知。
记得从新兵连下部队开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可亲可爱的老乡,兵姐姐夏颖。
夏颖当年22岁,身高一米六九,苗条且不失丰满,亭亭玉立,五官端正,皮肤洁白,一双深沉的眼睛,淡定从容,与她内在的气质有关,让人看不透她。
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尤其是文章写的异常精彩,据说她高考作文得了满分。
夏颖经过三年来的刻苦自学,顺利地拿到了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在中国,通过自学考试取得的本科文凭,其含金量相当之高,被世界公认。
她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着、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等。
仅读书笔记,就记录了二十多本,几乎每月一本。
写下的手稿,足有一人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来向首都各大报刊杂志投稿数百篇,已发表各类文章如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几十篇,累计近十万字。
部队党委也曾几次研究要提拔她为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皆因她没有经过军事院校学习为由搁浅了,真的太可惜了。
不过夏颖有自己的志向,从没有气馁,提不提干,好像无所谓。
她心中自有目标,集中精力专研自己的写作。
后来知道,她父亲是一位厅级干部,母亲是高校老师,家庭条件优越。
她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聪明伶俐,父母亲对她期望值很高。
自己当年高考,以三分的差距,没能如愿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本想复习一年的,可性格倔强且不服输的夏颖,最终选择了当兵之路。
早李丽两年从安徽合肥入伍的,开始是个文艺兵,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将她安排到了师部图书馆工作。
当李丽也被分配到图书馆工作时,夏颖发现李丽非常机灵勤快,又是老乡,所以夏颖对李丽像姐姐对妹妹似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对她都关爱有加。
尤其是要求李丽要充分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大好机会,好好学习,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夏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成果,以及未来的理想与目标,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李丽,并为李丽制定了学习计划。
李丽像似遇到了恩师,激动的几夜都没有睡好觉。
尤其是看到夏颖发表的文章,更让她兴奋起来。
但静下心来,也非常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尽管现在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持之以恒,肯定会有所收获。
纵观历史与当代,真正的知名作家,第一文凭都不高,很多都是下放知青。
夏颖为了鼓励李丽,不断地给她讲当代作家叶辛、张抗抗、王安忆,路遥,苏联作家高尔基、契诃夫等等,成长成才的故事。
就这样李丽按照夏颖给她开出的读书目录,认真地阅读起来,像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像饥饿的人一样,见到了美味佳肴,拼命地吸取营养。
对存在不懂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先查阅有关典籍,再请教夏颖。
大半年过后,夏颖看到了李丽如此用功,且有了一定成效。
一边鼓励她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并将自己参加自学考试的心得告诉李丽,要求李丽也要主修中文专业,因成人自学考试没有门槛设置。
一边教她写点小文章,从日记、读书心得、随笔、散文、现代诗开始。
每天写点豆腐块,每写完一篇,夏颖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