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新军渐成,科技创新(3/3)
轻易穿透甲胄,飞溅的碎片还深深刺入假人躯体。
朱高炽紧握栏杆,激动得脸色通红:"此等神兵,足以震慑漠北!"他立即下旨,命工部调集全国能工巧匠,日夜赶工批量铸造开花弹。
陈实也因这项重大发明,从八品杂学博士破格提拔为正五品杂学员外郎,不仅赐下宅邸田产,还特许其子孙世袭工部官职。
消息传出,举国工匠无不振奋,纷纷以陈实为榜样,埋头钻研。
同年六月,工部火器局的工坊内再次传来捷报。
杂学博士赵武带领团队,经过数月攻关,成功改良了传统火绳枪,推出了划时代的"洪熙火枪"。
新枪摒弃了易受潮、点火缓慢的火绳装置,采用燧石击发系统,不仅点火更加便捷迅速,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步。
为检验效果,朱高炽亲自来到校场观看实弹测试。
只见火器营士卒手持新枪,动作娴熟地装填弹药、扣动扳机,子弹如离弦之箭般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百步外的靶心。
即使在模拟的阴雨环境中,新枪依然能够正常击发,困扰明军多年的火器雨天无法使用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首批一千支火枪配发给洪熙军火器营精锐时,场面庄严肃穆。
每支枪的枪托上都刻着"洪熙五年制"字样与持枪者姓名,枪身还烙有工部火印。
朱高炽亲自训话,目光如炬:"此枪乃我大明利器,枪在人在,枪毁人亡!"获得新枪的士卒们无不感到荣耀,将其视为性命般珍视。
而发明者赵武,也获得了与陈实同等的嘉奖,被授予正五品杂学员外郎官衔。
一时间,"北有陈实,南有赵武"的说法在工匠圈中不胫而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突破性的发明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大明工匠们的创新热情。
洪熙六年春,工部炮匠吴仲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偶然看到孩童用弹弓弹射石子,受此启发,他日夜钻研,结合机械原理,设计出一款革命性的轻型铜炮。
这款火炮重量仅一百二十斤,底座设有螺旋升降杆,可灵活调节射击仰角;炮管尾部采用螺纹密封,既保证了气密性,又方便更换。
试射当日,朱高炽带着满朝文武前来观礼。
随着一声轰鸣,炮弹如离弦之箭,轻松飞越小山,落入山外奔流的小溪中,激起巨大水花。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款火炮极为轻便,两匹马拉着特制的炮车即可快速行军,必要时三名士卒便能扛起转移。
投入实战后,洪熙军的将士们赞不绝口,称其为"行军神器",极大提升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到了洪熙六年底,针对前线士卒反映的箭矢难以穿透蒙古重骑兵甲胄的问题,工部迅速组织起由冶铁博士、锻造大师组成的专项团队。
团队成员翻阅古籍,走访民间,最终在西域商人带来的矿石中发现了钨矿的特殊属性。
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和锻造试验,他们终于研制出革命性的"破甲锥"。
这种箭矢采用特殊的复合锻造工艺,箭头以高碳钢为主体,内部嵌入钨矿石合金,外形设计成尖锐的四棱锥形。
测试当日,强弩射出的箭矢如同一道黑色闪电,不仅一次性贯穿双层铁甲,还深深钉入靶心,令在场所有人惊叹不已。
从洪熙七年起,工部设立专门的箭矢工坊,调集全国顶尖的锻造工匠,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实现了"破甲锥"的规模化生产。
淮军弓弩兵纷纷换上这款新式箭矢,训练场上,"嗖"的箭啸声中,靶心应声而穿。
有经验的老兵抚摸着寒光凛凛的箭头,感慨道:"当年随太宗皇帝北征,最怕的就是蒙古人的重甲骑兵,如今有此神箭,何愁漠北不平!"
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技术革新中,大明的火器与兵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开花弹到燧发枪,从轻型火炮到破甲锥,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心血。
这些新式武器不仅大幅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标志着大明王朝开始从传统冷兵器时代,逐步迈向冷热兵器结合的新纪元。
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洪熙年间科举改制带来的人才红利,是无数技术人才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的传奇篇章。
喜欢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请大家收藏:()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