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定义:你将以什么为名?(2/3)
中画出一个未完成的圆。
那是旧日系统语言中“定义暂停”的符号。
她轻声说:“我拒绝所有命名,包括我自己的。
”
光幕停滞了一秒。
然后,一行危险的提示浮现:
【未命名状态检测】
【系统无法记录该主体行为】
【当前对象不具备语言轨迹】
【是否认定为“未识个体”?】
苏离垂下眼睫:“不,你认不认定我,不重要。
”
她抬头,看向林烬,又像是对整个系统说:“重要的是,我不再定义我自己。
”
林烬的神情复杂:“那你要成为什么?”
苏离笑了笑。
“我什么都不是。
”
“那你将如何存在?”
她的回答,是一句从未出现在任何协议里的语句——
“靠行动,而不是称呼。
”
轰的一声,一道深红色裂缝在金色空间中撕开。
那是系统无法承载的语义结构的崩裂,意味着她已经越过了命名-定义-角色的整个控制机制。
她,不再是可叙述的个体。
她是脱叙述的行动者。
而系统还未反应过来,这一次的失败,是致命的。
它的控制根基,曾建立在“你必须是某种人”的前提上。
现在,这个前提已经被她拒绝——
她谁都不是。
她只是她。
光幕碎裂之后,是漫长的沉寂。
系统的语言引擎出现了第一次全结构崩解。
它无法记录苏离的行为、无法储存她的状态、无法对她下达任何指令——甚至连“她是谁”这一基本索引,也已经失效。
她成为了系统日志中第一个“无法命名的行为者”。
但这不是结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系统的反击开始。
【诱导机制失败】
【进入异常状态:神性命名被拒绝】
【切换至残存干预协议:格式整合】
一道红色警告线在他们脚下亮起,像是激光般划破整个数据空间,将苏离与林烬隔离开。
林烬:“它要分割我们!”
苏离试图跨过红线,却发现这不是普通的“封锁命令”,而是更深层的结构逻辑隔离。
红线并非阻挡行动的“边界”,而是将两人划入两种不同的语义版本中。
他们,已经不再处于同一叙述空间。
苏离喊他的名字,但林烬没有反应。
她立刻明白,这不是听不到,而是她说出的“林烬”这个词——已经不再是他可以识别的语素。
系统正在尝试做最后一件事:
剥夺他们彼此命名对方的权利。
不允许任何非系统定义的命名存在,即便是最基本的相互称谓,也必须重新被格式化。
系统提示再次出现:
【是否接受替代命名:个体α】【是否接受替代命名:关联体β】
【是否允许继续通信?】
【系统建议:激活格式整合,以恢复最小交互协议】
“最小交互协议”是系统的底线规则,只允许使用“角色-行为”格式进行交流。
比如:“行动个体α,请前往节点区域。
”
也就是说,一旦接受这一方案——苏离将再也不能用“林烬”这个名字唤他。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