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3)
potheticalimperative)”,因为它具有“如果……就……”的特点。
我如果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所以我要这么做。
康德说,凡是出于倾向性的,就都是不自由的——也是不道德的。
道德得是“绝对律令(categoricalimperative)”,得是无条件的。
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会给我或者别人带来什么东西——仅仅是出于*义务*,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选择学派,在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Buchanan)和塔洛克(GordonTullock)的带领下,对选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指出了选票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危害性。
其基本的结论是:选民关注的事情越广泛,或者选举进行得越频繁,那么市场和效率就会受到越大的伤害。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OpenSocietyandItsEnemies)里,波普尔写道:“……民主仅仅以大多数人统治为标志是不足够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用暴虐的方式来统治。
(矮于6英尺的大多数人可以决定,高于6英尺的少数人缴付所有税款。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K.Arrow)证明:只要巧妙地设计候选方案,就可以有效操控投票结果。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即人们能在(1)信息不完备和(2)约束条件的变动下,作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不管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解释不通的现象,经济学家都不愿意打这个假定的主意,不说人是蠢的所以才做了蠢事,而是尽量接受这个假定,并由此出发去寻找与(1)和(2)有关的原因。
【笔记】
斯密(AdamSmith,《国富论》),指出私心能促进公益:“请把我所要的给我,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所需要的互助,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
“镜像冥想”。
这种冥想很简单:冥想者每天花5-10分钟时间,在镜子前面凝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只观察自己,不评判。
比如观察你看待自己的目光,是批判性的还是善意的?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否会马上聚焦到某个你不满意的面部细节上?观察你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