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3)
夫妇二人显然是慕名而来,没有多问,用完了茶就登上马车出发了。
玉梨清了清嗓子,招来伙计问,“小哥说的那灵泉县治安可好?”
小哥笑起来,“好得很!有句话怎么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玉梨又问,“那里的人可富足?”
伙计神秘一笑,“你们四个是来找活计的吧?”
“算是吧。
”
“这么跟你们说吧,在咱们县里,只要有手有脚,肯卖力,准能过上好日子!”
玉梨没再多问,不必走了,就是灵泉县了。
三人上了马,喜云和知乐共乘,驾马时快时慢,终于于傍晚时分赶到了灵泉县。
入目所见,房屋鳞次栉比,街道洁净,来往的路人不多,却都挂着和善的笑意。
远处的房屋升起缕缕炊烟,一派宁静又安然的市井烟火气。
行人忙着回家用晚饭,走路挺快,玉梨拦住一人礼貌求问客栈,那人站住了。
看了一眼她们的装束,又扫了一眼她们的马匹,耐心给她指出,“去北街吧,那有便宜些的大通铺,要是想住得好点儿,也有四人住得下的单间。
”
玉梨道了谢,按他所指的方向去了北街。
她们下了马牵着步行,自主道转过去时,后头传来粼粼车轮声。
没一会儿一辆简朴的青帷马车超过了她们。
跟着马车的是一个穿青色布衣,脚蹬皂靴,腰佩横刀的男子。
男子扫过他们一眼,看起来有点凶,但却挂着笑。
喜云把她们往里拉了拉。
马车行远了,喜云才说,“这个人是县衙的捕头。
马车里头坐的,应该是县令大人。
”
她在溪合县县令家当过差,对此十分熟悉。
“不过县令出行,总是前呼后拥的,这位县令的马车挺朴素,就两个人跟着,我也不确定。
”
静羽淡道:“县令如何,不关我们的事。
”
这一路走来,民间出身的喜云对各处民俗风物了如指掌,出了很多主意,愈发的如鱼得水,兴致勃勃。
静羽在高门大户长大,对民间生活一窍不通,常听喜云嘁嘁喳喳说着些与她们无关的话,偶尔冷淡应上一句。
知乐则是对喜云无比捧场,连着问她问题。
喜云也就不把静羽的冷淡放在心上了。
在谢府里,是静羽如鱼得水,眼下离了谢府,还不知会不会回去呢,往后,还是她用处更大。
几人说着小话到了地方,虽然剩下的钱财不多了,但她们是女子,定是要单独住一间房的。
晚上四人轮流洗了身,挤在一张床上。
玉梨还不知谢尧多久会找来,就算他找不来,她们四个也要好好生活下去。
还得攒钱回京城,她决定在这里做些生意。
四人在床上商讨接下来做什么,做绒花需要投入很多,且这里的人再富足,也负担不起这样贵的东西,最终大家还是决定开点心铺子。
玉梨不再需要攒钱给她爹,只需要满足她们四人的吃穿住行,能攒下多少算多少,用不着起早贪黑做早点,就开个普通的点心铺子就行了。
开花颜坊的时候经历了这许多,大家都有很多可行的想法,讨论了一阵,四人沉沉睡去。
四人要开铺子,要在此长期定居,不好再以假面目示人,换回了布衣布裙。
第二日一早,她们去寻到了合适的铺面,第三日卖了马,将铺子租下来,第四日就开始筹备开张事宜。
不料这日,静羽和喜云出外采买时,静羽随身的钱袋子被偷了。
那是她们所存的半数银子。
静羽只觉犯了天大的错,被苛责的无助感又来了,自责得眼眶绯红。
喜云安慰她,“丢了咱们挣回来就是了。
”
喜云如此说,她眼泪一下滚了出来,抱着喜云就哭。
玉梨在一旁拍拍她的背,“这样吧,那伙计不是说这里路不拾遗么,即使有些夸大,想来县衙是做实事的,我们去报官,能不能找回来再说。
”
静羽这才止了哭。
将知乐和喜云留在店里,玉梨和静羽去了县衙报官。
县衙的衙役目不斜视,但看了两个女子靠近,其中一个还美得人移不开眼,脸上的冷硬融化,带上些腼腆。
玉梨让静羽讲述钱袋子被偷窃的过程。
不一会儿听得粼粼车马声靠近,停在了一旁,转头一看,里头的人掀开车帘走出马车。
是熟悉的面孔。
梅卿也一眼见到了她。
两人都怔住了。
夕阳余晖斜照。
重重兵马踏过茶肆,碗里的茶汤不住荡开涟漪。
当头的人勒马停下,后头数百人也渐次而停。
谢尧传下令,众人无声下马,立在茶摊前。
这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