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诀(2/3)
(1-3点),气入足厥阴肝经,从大敦至期门,如“风拂茂林”,疏肝气;寅时(3-5点),气入手太阴肺经,从中府至少商,如“云生山涧”,宣肺气;卯时(5-7点),气入手阳明大肠经,从商阳至迎香,如“渠通谷口”,通肠腑。
辰时(7-9点),气入足阳明胃经,从承泣至厉兑,如“雨润良田”,养胃气;巳时(9-11点),气入足太阴脾经,从隐白至大包,如“土生万物”,健脾气;午时(11-13点),气入手少阴心经,从极泉至少冲,如“日照中天”,补心气;未时(13-15点),气入手太阳小肠经,从少泽至听宫,如“光透窗棂”,清小肠。
申时(15-17点),气入足太阳膀胱经,从睛明至至阴,如“江流入海”,利水道;酉时(17-19点),气入足少阴肾经,从涌泉至俞府,如“泉源深涌”,补肾精;戌时(19-21点),气入手厥阴心包经,从天池至中冲,如“火暖寒堂”,宁心神;亥时(21-23点),气入手少阳三焦经,从关冲至丝竹空,如“气布周身”,通诸窍。
十二经依次流转,如“江河归海”,终汇于丹田,此时周身常有“蚁行感”,知觉敏锐,如“遍体生明”。
经脉图注解:以十二色分标十二正经,对应十二月令(青、赤、黄、白、黑等),标注时辰与循行方向(如胆经“子·从头至足”);各经起点画源头纹路,终点画归海图案;脏腑对应位置以虚影标注(如肝、胆、肺等),示“经通则脏安”。
第五篇:玉炉炼丹篇·炼精化气
“玉炉温养赖丹田,精化元气透三关。
肾藏先天真种子,心炼后天火不寒。
”
道家以丹田为“玉炉”,此篇旨在“炼精化气”,将肾精化为元气,为“还丹”之始。
昆仑以玉石为贵,丹田如“玉炉”,精为“真种子”,火为“心君之火”,需“文火温养”。
功法步骤:其一,“培真种子”。
寅时打坐,意守肾俞(后腰对应肾脏处),引足少阴肾经之气入肾,如“泉养珠蚌”,使肾精充盈,此时腰常有“温热感”,精足则“阳举而不泄”(男子)、“情动而不摇”(女子),此为“真种子”饱满。
其二,“玉炉起火”。
以“心意为火”,引手少阴心经之气下行,入下丹田(关元),如“星火入炉”,此时需“呼吸匀长”,鼻吸鼻呼,如“风箱鼓火”,使丹田温度渐升,肾精受火蒸,化为“白气”(元气),如“珠蚌吐珠”。
其三,“三关搬运”。
引元气从丹田入督脉,再冲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如“玉珠上抛”,过百会,入任脉,回丹田,如此循环九次,谓之“小还丹”,此时丹田有“充实感”,如“炉存真火”。
经脉图注解:下丹田(关元)处画玉炉虚影,内有金色火焰(心火)与白色气团(元气),标“玉炉炼丹”;肾俞穴处画黑色水珠(肾精),有箭头指向丹田,标“真种子入炉”;心经从极泉至中冲以红色线条标注,箭头指向丹田,标“心君之火”;督脉三关处画白色气团上行纹路,标“三关搬运,炼精化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六篇:琼府养神篇·炼气化神
“琼府安居赖泥丸,气化神光照九寰。
脑为髓海藏真意,目似玄珠映万班。
”
泥丸宫(脑)为“琼府”,元神所居,此篇旨在“炼气化神”,将元气化为神,如昆仑玉府藏神。
道家谓“气聚则神生”,气足则神旺,需“以气养神”。
功法承上篇,待元气充盈丹田,引气上行:其一,“气贯琼府”。
以意念引丹田元气过膻中,经咽喉,入泥丸宫,如“气贯玉柱”,此时脑中常有“清凉感”,如“琼府纳凉”。
其二,“神光照耀”。
元气在泥丸宫化为“神光”(性光),初如萤火,渐如明月,可内视脏腑、经脉,如“玄珠照物”。
需每日午时(日照中天)行“观想”:闭目内视泥丸,观神光自脑中扩散,照亮周身,如“日照昆仑”。
其三,“真意生明”。
神光渐强,识神(杂念)渐消,元神(真意)自显,如“琼府见主”,此时常有“顿悟”,对功法、天地之理了然于心,此为“炼气化神”功成。
经脉图注解:泥丸宫处画琼楼虚影,内有银白色光团(神光),标“元神居所”;从丹田至泥丸画金色气流线,标“元气贯脑”;头部周围画放射状光线,覆盖全身,标“神光照体,内视经脉”;双目处画玄珠(黑色圆点),有光线射出,标“目通神,映万物”。
第七篇:玉虚合道篇·炼神还虚
“玉虚境寂合大道,神归太虚泯形迹。
天地之气为吾气,万物之神为吾神。
”
“玉虚”为道之境,此篇旨在“炼神还虚”,使元神融入太虚,与道合一,如昆仑玉虚宫接天地之气。
道家谓“虚者,道之体”,神归虚则与道同。
功法行“坐忘”之法:其一,“忘形”。
盘膝而坐,先忘四肢,再忘躯干,如“形归尘土”,使肉身与天地之气相融,无“我身”之念。
其二,“忘神”。
再忘泥丸神光,不随境转,不逐念生,如“神归太虚”,使元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我神”之执。
其三,“合道”。
此时觉“我即天地,天地即我”,呼吸如“风过昆仑”,心念如“云行碧空”,无有挂碍,如《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为“炼神还虚”功成。
经脉图注解:全图以淡青色云雾为底,示“太虚”;人身轮廓虚化,仅隐约可见经脉痕迹,标“形迹泯”;泥丸宫处光团扩散,与天地云雾相融,标“神归虚”;周身气流与外界天地之气连成一片,标“气合道”;旁注“玉虚境:无己、无功、无名”。
第八篇:昆仑镇煞篇·护法安身
“昆仑法象镇诸煞,罡气护体辟妖氛。
左踏七星步北斗,右持雷印唤雷君。
”
修行至深,易引邪祟觊觎,此篇旨在“护法安身”,以昆仑法象镇煞,如昆仑山石镇压鬼魅。
道家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需“以罡气为盾,以法印为剑”。
功法分术:其一,“七星步罡”。
依北斗七星方位(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踏步行走,左足先动,每踏一星,引督脉阳气入足,如“足踏星石”,步毕则周身生“罡气”,如“金钟罩体”。
其二,“雷印唤神”。
右手结“雷印”(拇指掐无名指根,余指握拳),左手结“剑诀”(食指、中指伸直),意想“雷君”(道教雷神)降临,引手少阳三焦经之气(主雷火)从指尖射出,如“雷霆击邪”。
印成时需大喝一声“雷令!”,声震脏腑,使气脉激荡,邪祟闻声丧胆。
其三,“镇煞桩功”。
行“昆仑桩”: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双手环抱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