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共谋(3/3)
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这话听在顾至耳中,不免多了一些更深层的含义。
直到曹昂离开,顾至还在想“夫夫相”这个问题。
他不曾察觉自己与文若的行事有什么趋近之处……倒是饮食方面,因为总是在一起用饭,两人吃饭时的习惯与先后次序已调节一致,连吃饭的速度也相差不离。
这个问题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插曲,很快就被顾至忘到脑后。
曹操已占领冀州,下一步要向幽州进军。
远在幽州的袁熙派人迎回袁绍的尸骸,找了一个叫陈琳的文官,写了一篇檄文痛骂曹操。
曹操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找来谋士团,共议策略。
“袁熙与乌桓勾结,想要借乌桓的兵力对抗我军。
比起在青州驻军的袁谭,我军应当先行征讨袁熙,以免乌桓蹋顿的军队在北部为祸。
”
荀彧不疾不徐地分析战局,陈列敌我双方的优劣,为曹操提供攻敌的思路。
一旁的郭嘉顺势补充:
“乌桓首领蹋顿,骁勇善战,野心昭彰,定会借机生事。
然而此人远居北地,只知骑射,不通布阵,更无远见之能。
”
“他自持地远,只当袁熙是供他操作的剑柄,对自身营地的防备反倒轻忽。
若要向北征伐,或许可借道绕过幽州诸城,卒然击之,先讲蹋顿斩于马下。
”
曹操缓缓颔首,看向一语不发,仿佛若有所思的顾至。
顾至像是没有察觉曹操的视线,仍然沉默地坐着,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模样。
但这份沉默终究只是错觉,会后,顾至单独求见曹操,
“幽州之北极为严寒,不适宜体弱之人。
”
顾至的神色前所未有地肃重,令曹操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躯。
曹操以为顾至口中的“体弱之人”指的是自己,他又要花式推拒领兵的权力。
哪知,顾至完全不曾提及自身,只报出了另外三个熟悉的名字。
“奉孝,志才……以及文若,当在冀州镇守,以免士兵复叛。
”
听到这三个名字,曹操眼中的凝肃化作了无言。
戏志才确实身子不佳,曾经孱弱的模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如今好转了,也依然让曹操心有余悸。
郭嘉……虽然看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但他看着确实有些瘦削,行军路途容易体力不济,每次寒潮都会罹患风寒,也勉强当得上一句体弱。
可最后冒出的荀彧是怎么回事?
顾至口中的体弱,指的是十多年来从未生过病,从小精于骑射,狩猎之时能轻松拉开军中的长弓,虽然不擅长搏斗但也能轻松撂倒寻常匪盗,有春秋士风的荀文若吗?
曹操沉默,大为不解,且深受震撼。
如果身体健康,从不生病,体格坚实的荀彧都算“体弱之人”,那他这个经常头痛的主公又算什么?
顾至当然看懂了曹操的眼神,但他丝毫不因为自己夹带私货而发虚。
“军中另有一位体格健硕、智谋超群的少年人,可为主公出谋划策。
”
曹操当即被转移了注意:
“是何人?”
“司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