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冯放看着马玉书手里的金……(3/3)
事,越早了结越省心。
我看这姐弟俩为了赔偿款,往后少不了要闹一场。
这种麻烦事,咱们能不掺和就别掺和。
”
马玉书有些意外,毕竟事发后,这姐弟俩一直同仇敌忾、有商有量的,不像是会为赔偿款闹矛盾的样子。
不过,律师的提醒她也听进了心里,便提前铺垫道:“行,回头我问问亲戚,看能不能提前把定期取出来。
实在不行,我只能多付点利息了。
”
马玉书也想赶紧把事情解决了,毕竟之前对方情绪激动时,没少嚷嚷要把伤者送到叶家让他们照顾。
别说自家有扇绝对不能让别人发现的木门,就算没有,她也不想接个“活祖宗”回家伺候。
从律所出来后,马玉书犹豫再三,还是给冯放发了消息。
最近金价一路上涨,出手变现的人不少。
马玉书是新客户,冯放便没太当回事。
来的路上,他收到老客户的消息,便绕路先去老客户家里收了一只金镯子。
等冯放开着车赶到马玉书说的地方,时间已经不早了。
他连忙道歉:“不好意思,有个客人催得急,耽搁了一会儿。
”
马玉书本就做好了在市里过夜的准备,并不在意这多等的一会儿,她摆了摆手说:“没事,咱们在哪儿看货?”
冯放看了看车来车往的大马路,试探着提议:“要不就去我车那儿?”
对此马玉书也没有异议,便抬手示意冯放带路。
到了停车的地方,冯放第一时间打开后备箱,取出验金工具。
马玉书见状,也从背包里掏出那根金条。
冯放看着马玉书手里的金条,一下子愣住了:“不是……您卖金条啊?”
马玉书有些疑惑,不太确定地问道:“你这儿不收金条吗?”
冯放这才回过神,忙不迭点头:“收,收的。
”开玩笑,这么粗一根金条,生意不好的时候,抵得上他大半个月的收购量了。
——像这样的大客户,可不是天天都能碰上的。
见金条上没有银行标识,冯放开口问道:“带发票了吗?”
来市里的路上,马玉书早就想好了应对的说辞,这会儿佯装惊讶地反问道:“还要发票啊?这金条是别人还不上货款,拿来抵债的。
给我的时候就没有发票。
要是这样,我这金条是不是卖不掉了?”
冯放听完,有些为难地挠挠头:“卖是能卖,只是您这金条数量大,没有发票,我收上来要担风险,收购价就很难按市价来了。
”
马玉书一脸心疼地追问:“那你能给多少?我急等着用钱进货呢。
要是卖不掉,我这生意可就没法做了。
”
冯放作为散户,平常也没少遇到这种情况。
想到今天早上金饰加工厂的板料回收价格是六百八一克,他试探着说:“您这情况有点棘手,我最多只能给你六百五一克。
”
这个价格虽没达到马玉书的心理预期,但比在镇上卖还是贵一些。
怕答应得太痛快让冯放起疑,马玉书便皱着眉头,故作纠结了好一会儿,才一脸沮丧地说:“行吧,六百五低是低了点,可谁让我急着用钱呢,只能吃点亏了。
”
冯放也没想到今天能碰上这样的好事,想到这单生意里的差价,他还不忘笑容满面地安慰马玉书:“没事,这金价一天一个样。
听说打仗的那两个国家有和解的意思,这金价说不定哪天就降了,您早点把金子卖了换成钱,也算是不担风险、落袋为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