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二合一!(1/3)
文厂长的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包厢里吃饭聊天的众人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可以说借钱这件事情自古就是一个大难题,文厂长也知道自己提出的要求有些冒昧,不过他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见大家沉默了好一会儿都没人开口接茬,文厂长又急忙补充道:“不白借,我现在手里凑一凑能凑个三万块钱出来,只有两万块钱的缺口了。
咱们镇的糖厂你们是知道的,前两年上面给改革了机器,规模虽然小了一点,但是这生产力是没得说的,要是原材料和人工稳定的情况下,年产糖量一万来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
“这钱我也不白借你们的,我出大头,占百分之六十五的股份;你们要是愿意出剩下的两万块钱,就占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五。
”
“这可不是我占大家的便宜,我多要百分之五,是因为后续糖厂还得由我来管理,所以我多要百分之五也不过分吧。
”
文厂长这话一出,叶宁等人的面色总算是好了一些。
就说这会儿应该没人会脸皮这么厚,红口白牙的,上来就强迫人家借钱。
原本叶宁还为不知道该如何体面地拒绝而犯愁,现在一听对方的意思算是招商,她的态度也好转了起来——毕竟和直接把手伸到她兜里来掏钱相比,有个正经的名头更让人容易接受一点。
怕大家不看好糖厂的经营情况,文厂长又拿糖厂去年的生产情况举了例子:“去年因为甘蔗减产,厂里的产量比前几年要低上一些,但也有一千吨的生产量。
”
其实乐阳镇的糖厂规模不大,南边那几家大型的糖厂,一年的产量能上万吨,那才是国内糖品供应的主力军。
乐阳镇的这个糖厂,每年的产出最多也就只能供山市和邻省一小部分老百姓的日常消耗。
而且糖厂人员混杂,本地的气候也不是顶顶适合种植含糖量高的青皮硬甘蔗,偶尔还要派车队去南方采购,中间要损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说,从收购回来的原材料品质也良莠不齐。
是以明明去年有五十多万元的收益流水,实际上的盈利却不多。
但是当着大家的面,文厂长是不会提这一茬的,只含糊道:“抛开原材料、工人工资和机器维修的钱,去年厂里盈利在十万元上下。
”
“今年我们厂里还会继续改革,产量上肯定还会增加,大家现在投入两万块钱,等到明年分红的时候,指定不会吃亏。
”
“这糖厂是真的能挣钱,不然我自己也不能投这么多钱进去。
不怕大家笑话,为了凑这三万块钱,我也是把周围能借的都给借遍了,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才攒了今天的这个局。
要不是能力有限,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个能挣大钱的生意让出去。
”
糖厂确实不错。
其实现在已经有一小部分人靠着超前的行动力和眼光积累下一笔可观的财富了,虽然现在遍地都是机遇,但是送到面前的财路也不是那么常见的。
这要是换个人来,可能还不敢一次找这么多人来聊投资的事情,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糖厂赚钱了,怎么着也得提防一下别有用心的人半路杀出来摘果子吧。
但是这不是文厂长有后台吗?他今天特意把娄爱民和政府的其他几位话事人请过来,透露出来的意思何尝不是政府的人也站在他那一边呢?其他人要想断人财路,也得先掂量一下有没有这个能力。
虽说这些国营工厂的承包算是公开透明的,和现代一些招标一样,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逃不开“内定”这一说。
可以说只要文厂长能在短期之内凑够钱,那这承包糖厂的人选,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文厂长口才确实不错,在场的又大多都是乐阳镇的本地人,有心思的人想了一想糖厂的生意,以及一年之后自己可能会拿到手的分红,还真有些意动。
不过乐阳镇就这么大一点,被文厂长找来的另外两位投资者,虽然赚了一些钱,但也刚一只脚迈进了万元户的门框,纵然他们有心投资,也是力有不逮。
叶宁不傻,知道文厂长今天的目标还是在自己和尤利民之间。
其实顾骁也有这个投资实力,不过他衣食住行都很低调,平常在外面也大多以叶宁副手的身份出现,文厂长可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在场所有明白人的目光都若有似无地飘向叶宁,显然都等着看她的反应。
不等叶宁开口,尤利民就先出声道:“听起来确实是笔值得冒险的生意,要是我手里有钱,还真就投了。
不过我前两天才从小叶那里赊了一批衣服,现在还欠着她钱呢。
鉴于她是我的债主,所以这事我得先问问她。
”
这一桌子人里面,就属尤利民和叶宁、顾骁三人合作过的次数最多,所以尤利民也不避讳,直接就开门见山地问:“小叶,这生意你投不投啊?你要是不投的话,我就投了。
”
叶宁不缺这两万块钱,但是文厂长这人看着市侩气息太重了,不是她想长期接触的人。
所以她见尤利民神色并不勉强,当即就顺坡下驴:“那还是尤哥你投吧,我这边现在已经有好几大摊子事情了,就不跟你抢这个挣钱的机会了。
”
叶宁抗拒,尤利民这样的老油条可不觉得和文厂长这样的人打交道有什么为难的,当即也从善如流地扭头对对方说道:“行,那文厂长,明天我就把钱给你送过去,方便的话你再拟个合同吧。
”
虽然投资的人不是文厂长心里好拿捏、好说话的叶宁,但是能凑够钱,他还是打从心里松了一口气:“行,小尤你放心,这镇上的有头有脸的人都在这里了,可以说在场的人都是我们这桩生意的见证人,我肯定是不会坑你的。
”
尤利民在外面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生意,哪能被文厂长这么两句话给糊弄过去?他不但十分坚持地定下来要签合同,甚至还定下了:这份入股合同定下来后,还要拿到政府去让娄爱民盖章。
这镇上的领导班子想把几家厂子承包出去拿资金,可不得也出点力?现在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