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米奈希尔村的秘密情人(1/3)
这天是廉梦妍被害的第九天,也是“二七”的第二天。
廉梦妍几天前已经出殡,家中客堂里搭建的灵堂已经撤掉,帮忙的亲友在客堂辟出一角,设了一个类似佛龛的供台,在墙上挂了廉梦妍的大幅彩色遗像,遗像前的供桌上供奉着水果以及廉梦妍生前喜爱的零食糕点,桌前置一春凳(江南地区一种长方形类似条几的木质家具,可作凳子,也可作茶几),上面摆放香炉、烛台。
这是沪上对亡者最隆重的悼念方式,按照习俗,这种方式一旦启动,那就要持续到七七四十九天“断七”为止,每天必须定时燃、熄香烛,更换供品;逢七正日,还须有新烹饪的菜肴和酒水。
这天不是正日,而且已经晚上9点了,但雷理娟还未休息,由一个娘家女亲戚陪着,坐在供台前轻声说话。
雷理娟见侦查员这么晚登门,而且一下子来了三个,以为案子已经破获了,赶紧迎上前去,一边招呼“请坐”,一边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张伯仁--她以年龄给警员排座次,以为老张是三人中的领导。
老张也不解释,开门见山道明来意:“我们是来了解廉梦妍信奉佛教的情况的。
”
雷理娟先是失望,继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警察特地为这事来找我,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线索。
于是清理了一下思绪,讲起廉梦妍与佛教结缘的过程--
雷氏家族世代笃信佛教,雷理娟自不例外,打自懂事起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可女儿廉梦妍不同,自小就讨厌母亲诵经念佛,而且从不敢正视墙上挂着的善萨画像,对家里供奉的那尊雷理娟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出自名匠之手的铁木镌雕观音坐像,更是厌恶加畏惧的态度。
三岁那年农历尘封档案
四月初八“浴佛节”(释泇摩尼的生日)、趁大人忙于晾晒物品不注意,廉梦妍撕毁了一张拿出来晾晒的如来画像,因而受到了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体罚。
这在她心里留下了阴影,对有关菩萨的一切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渐渐长大后,那份恐惧感淡化了、她知道菩萨不过是泥胎,不会对她造成什么伤害。
不过,亲近肯定是亲近不起来的。
为了免受皮肉之苦,也不让母亲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菩萨保持距离。
女儿的心态,雷理娟自然看得明白,但也不好勉强,只能默许了女儿的选择。
原以为女儿这辈子也不会跟佛祖有什么关系了,不料,1947年初,没有任何预兆,廉梦妍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那时,廉梦妍已经考上了江苏省卫生学校,在镇江上学。
1月份学校放寒假,廉梦妍晚了三天回沪,而且是晚上7点才到家的。
雷理娟自是要问问原因。
廉梦妍的说法是:一位家在江西南昌的同寝室女生突患急性阑尾炎,送医院动了手术。
学校给她南昌家里发了电报,但坐火车从南昌到镇江须先绕道杭州,从杭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镇江,家长即使立刻动身,到达时也是两天以后了。
如此,这位女生手术后的头两天就无人陪护。
廉梦妍既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又是学生会干事,留下照料这位同学当仁不让。
班级里一共有三名女同学自愿留下轮流陪护,直到该女生的家长抵达才各自收拾行李回家。
廉梦妍回家后的第三天是农历腊月十五,每逢初一、十五,雷理娟必定要去龙华寺烧香拜佛。
头天雷理娟去医院上班前特地关照女儿,烧晚饭时必须把镬子锅子用碱水洗涮干净,不能带一丁点儿荤菜味儿,而且,晚饭上桌的必须全是素菜,不可有任何荤菜,连鸡蛋都不行。
以往雷理娟也是这样吩咐女儿的,廉梦妍嘴上答应,但情绪明显抵触,做事更是敷衍。
可这次女儿的表现却让雷理娟大吃一惊,廉梦妍竟然问:“妈妈,我可以跟您一起去庙里烧香吗?”
一瞬间,雷理娟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定定神,不由大喜过望,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梦妍啊,你终于信菩萨啦!妈妈太开心了!”
从这天起,廉梦妍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只是雷理娟未曾探究女儿发生如此巨大转变的原因,只道是自己心诚所至,感动菩萨点化了女儿。
此刻,经侦查员这么一问,雷理娟才意识到女儿的转变确实有些突然:“同志,莫非我女儿遇害跟她信菩萨有关系?”
裴云飞说:“这个,我们还在调查。
雷女士,请你再回想一下,廉梦妍还有没有其他反常之举?”
雷理娟竭力回忆,始终不得要领。
张伯仁在旁边提示:“廉梦妍是否收到过什么人的信件,或者,有没有人经常打来传呼电话找她?”
雷理娟回忆,女儿每月都会收到几封平信。
她们母女俩的班头是错开的,有时邮差送信时女儿在上班,是她代收的。
她当然不会私拆女儿的信件,但总要看看邮寄人的落款,印象中都是固定的那几个人,看地址,应该是女儿在江苏卫校的同学:一个姓桑,是镇江的;一个姓莫,是杭州的;一个姓贾,每次寄信落款都留全名,叫贾淑贞,南京的,她的字特别娟秀;还有一个姓段,南昌的,就是患阑尾炎的那个。
从笔迹看,应该都出自女生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裴云飞问:“这些信还在吗?”
“昨天是‘二七'头一天,给她烧衣物,先烧的就是那些信…”见裴云飞面露失望之色,雷理娟又补充,“但也可能有些信是寄到她供职的仁济医院的,她没有带回家。
”
次日上午,三侦查员前往山东路仁济医院。
医院方面已经把廉梦妍生前所有的私人物品收拢到一个纸板箱里封存,外面还贴了盖着公章的封条。
侦查员让保卫科工作人员把箱子打开,一番检查,未见信件。
于是,转身去了门卫室。
门卫彭伯年近六旬,三十年前从山东逃荒来沪,因为会点儿拳脚,被仁济医院聘为门卫,一直干到现在。
彭伯至今未娶妻室,光棍儿一条,以门卫室为家。
侦查员跟彭伯聊下来,得知廉梦妍生前确实有信件寄来医院,一般每月有三四封,都是平信,今年开始减少为一封,4月份还引住了。
没收到过。
侦查员问彭伯是否识字,彭伯说:“少年时在家乡上过一年多私塾,略微识得一些,要不这医院门卫还干不了呢,因为门卫的职责之一就是分发信报嘛。
”
“廉梦妍收到的那些信是一个人寄来的还是几个人寄来的?”
彭伯想了想:“寄给廉小姐的信好像不写落款,只留两个字:内详。
”
侦查员心里一凉,又追问一句:“留心过邮戳吗?”
彭伯说这个倒从来不曾留心过。
仁济医院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信函,多时上百,多是有医药业务往来的商家、医生护士的亲友同窗以及住院病人的亲朋好友从各地寄来的,他只顾分发,不可能去留意信封上盖着哪里的邮戳。
侦查员大失所望,这时彭伯突然想起一个细节:“说到信封,我想起去年1月的一件事。
那是元旦次日,廉小姐一封信上的邮票被外科奚医生剪去了,她跟人家大吵了一场,还惊动了院长,说这是奚医生的错,让奚医生给廉小姐道歉方才平息。
”
侦查员觉得似乎有戏,欲闻详情,彭伯却说不上来,那就找那位奚医生聊聊吧。
奚医生是个二十七八岁的白面书生,医科大学毕业后来仁济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生。
他的爱好除了医学本业,就是集邮,那是他读初中时就培养起来的。
然后就说到跟廉梦妍的那次纠纷了。
去年元旦,轮到奚医生值班。
午前,接到彭伯从门卫室打来的内线电话,说奚医生您有一包印刷品,估计是图书,好几本呐,沉甸甸的,午饭后您来取一下。
饭后他去取时,彭伯又交给他一封平信,说这是你们外科护士廉小姐的,麻烦给她捎去。
那天是假日,廉梦妍没来上班。
护士有共用的护士室,但没给配备专用办公桌,奚医生不可能像给其他同事捎带信件那样,往人家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面一压就行了,只好先给她保存着。
正要放进抽斗,忽然被信封上的邮票给吸引住了。
那是1952年7月7日发行的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由孙传哲设计,一套四枚,图案分别是“卢沟桥风云”、“平型关大捷”、“欢送新四军抗日”、“毛泽东和朱德策划反攻”,均是八百元(此系旧版人民币,与1955年发行的新版人民币的兑换比率为:1,下同)面值。
廉梦妍这封信上的是其中的第三枚。
那时民间集邮还未被当作“邮政文化”来看待,只是老百姓的一种“玩玩”,就像集烟标、火花(火柴盒图案)、糖纸一样,不像后来那样有官方予以正儿八经的助推,邮局更没有为社会公众的集邮爱好提供什么方便。
如此,群众集邮就纯是一张一张四处寻觅,点点滴滴拼凑成一套,这段时间的长短要看运气。
比如这位奚医生,上述一套四张的邮票,第一、二、四张都已觅得,独独就是第三张与其无缘。
可以想象,那天发现廉梦妍这封信上的“欢送新四军抗日”,该是何等的喜出望外。
当下他啥都不顾了,抄起剪刀就把这张邮票剪了下来。
当然,他是知道不能私拆他人信件的,在剪下邮票时特别小心翼翼,剪开的口子就邮票那么宽,根本没有也无法偷看里面的信笺。
哪知,第二天把信交给廉梦妍时,这个平时看上去绝对是一个淑女的姑娘竟然大发雷霆,随手夺过奚医生手里捧着的水杯摔在地上,又把奚医生办公桌上的所有物品一古脑儿撸到地板上,然后当地一站,双手捂着脸,并不说话,只是哭。
保卫科长闻报赶来劝说无效,只好报告院长。
院长又过来劝,还让奚医生当场向“受害人”赔礼道歉,这才罢休。
尽管廉梦妍已经不在人世,但此刻奚医生回想起那一幕,依然心有余悸,向侦查员大呼冤枉:“不打招呼剪掉邮票,是我不对,可我真的没看她的信呀!只剪了那么小一个口子,根本不可能嘛……”
裴云飞打断他的话:“那封信是从哪里寄来的?”
奚医生摊开手:“当时我一门心思都在那张邮票上,哪会留意邮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平时看上去绝对是一个淑女的姑娘竟然大发雷霆
“那张邮票是否还在你手上?可以给我们看一下吗?"
“在,不过,是在家里放着。
”
裴云飞对他说:“我们这活儿还真有点儿急,我打个电话通知市局派辆汽车过来,我们这就跟你去府上看一下。
”
查看的结果,谢天谢地!那枚邮戳比较完整,寄出地侦查员看着也眼熟,竟然是镇江四牌楼,这不是廉梦妍读书的江苏省卫生学校所在地吗?
返回驻地,裴云飞、张伯仁、丁金刚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与廉梦妍通信的应该是个男青年,大概率是卫生学校的同学,两人很可能是个爱关系。
廉梦妍从江苏卫生学校毕业回沪己有方个年头,对方一直以每月三四封的频率给她飞信,想必廉也是要回信的。
廉把她工作的仁济医院作为收信地址,也有对母亲保密的意思。
去年初夏,廉梦妍跟表兄雷道钧明确恋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