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3)
养能力,又不舍得丢,凡虎只好把外孙女养起来。
凡虎家老二也是个丫头,上初中,成绩不错。
老三是小子,在读小学。
凡虎的老婆是个农村妇女,能干,少言,什么都听丈夫的。
两
口子平时在县上镇上干零活,也养鸡鸭猪羊,上面供两个老人,下面养两辈四
个孩子。
人老四辈一个屋檐下生活。
其实说难也不算太难。
农村养孩子,给口吃喝就行。
但也的确操心,凡虎这二年头发白了许多。
车开到镇上。
凡虎来电话了。
说他妈在镇上二叔家吃席。
二叔买不起县里的房子,在镇上买了一套。
按照风俗,办席多少能敛点钱,二叔不会放过这机会。
挂了哥的电话,凡雁打给老妈,她停好车,在集镇上转悠,等老妈出来。
她懒得去二叔那儿,人多,嘴杂,一去少不了被盘问。
凡雁看红茶不错,称了一斤,八十块钱,又买了点茵陈留着泡水。
窦城喜欢的。
窦城身体不算好,爱养生。
给自己的则是十多块钱的面糖。
她小时候就喜欢吃。
麦芽糖做的。
约莫两点钟光景,她老妈出来了。
凡雁招手,老人走过来。
凡雁妈是典型本地乡村妇女的装束。
黑裤子,花衣裳,最重要的是手上、耳朵上都有金饰。
凡雁妈是短头发,身材壮实,眉毛总是皱着,因而显得心事重重。
车门刚开,凡雁就能感觉到老妈的气场不对。
凡雁笑着劝:
“别老生气,对身体不好。
”她妈:
“知道你二婶去年挣了多少么,哼哼,二十万,养蚕挣十万,去平阳打工挣十万。
”
平阳是浙江的一个地方。
他们这块不少人在那儿做工。
车开了。
她妈愤愤然:
“我是一步都动不了。
”凡雁仍旧带笑容:“真那么缺钱?”她妈:“缺!”凡雁:
“缺多少,我给补上。
”她妈:
“我就觉得一辈子我窝囊,你妈比谁差。
”
凡雁不说话了。
的确,她也觉得老妈窝囊。
嫁给她爸,半辈子肠子没抻开过。
她爸打年轻身体就不好,挣工分的年代,全靠她妈上前,现如今流行打工,她妈也出不去。
老头子一天也离不开人。
可问题是,这就是她妈的命。
结婚生子,开枝散叶,大半辈子都过来了。
还能怎么变。
偏偏她妈这好强改变不了。
凡雁左手开车,右手朝后捞,把那化妆品袋子拽过来,拿给老妈:
“用着特别好。
”
她妈怀抱着,瞅那包装盒,读出玻尿酸三个字。
凡雁:
“就这东西好,对皮好。
”
她妈得了礼品,暂且不闹腾了。
从镇上到村上,开车十分钟,凡雁没顾上问家里的事,车子就停到屋场前了。
她妈下车,帮着往里拿东西,又吼一嗓子。
乡下人嗓门大。
一出声,屋里就出来三个孩。
个子最高女孩是凡虎的二女儿翠翠。
男孩是凡虎的儿子相南。
最小的女孩是凡虎大女儿小芳的女儿丹丹。
所以按辈分儿论,这三个孩子,两个是凡雁的侄辈,一个是孙辈。
翠翠相南叫她姑。
丹丹得叫她姑奶奶。
果然到跟前,丹丹就叫错了。
其他俩孩叫姑,她也跟着叫。
凡雁妈纠正:
“她是老姑奶奶。
”丹丹:“老姑奶奶。
”
孩子遵命叫了。
姑奶奶就姑奶奶。
凡雁不喜欢“老”字。
她知道自己不年轻了,何必耳提面命。
屋门大开着。
这也是老家的习俗。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门。
直到晚上睡觉前才关。
冬天亦如是。
乡下人喜欢串门。
不知什么时候
就有邻居过来站一会儿。
下午,凡雁家照例有桌麻将。
今儿凡雁妈到镇上吃
席。
蠲了。
屋子是二层小楼,顶上贴琉璃瓦。
这种顶是政府统一要求。
为了最美乡村建设。
楼是一零年左右盖的,凡雁出了八万。
算是贡献巨大。
凡虎表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