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1/3)
人不会一直处于悲伤之中,就像太阳有东升西落,气候有冷热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员,自然也无法跳脱在这个规律之外,情绪也在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宁致远在悲伤过后,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读书上。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的所谓的“黑色生命力”吧,就是说人在经历悲伤和痛苦之后,只要你不被困难所打败,就会获得反思和成长,其实也就是歌德说的那句话,所有打不死你的终将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世间的道理,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宁致远在经历了一天的悲伤之后,突然感觉内心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在翻腾,就是那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做点什么的冲动特别强烈,也许,这就是家人的关心带来的力量吧,让自己忽略已久的责任感重新又熊熊燃烧起来,总之就是不能浪费时间。
宁致远之前让律师给妻子说寄几本书过来的,比如唐诗宋词,还有家里之前买了很久都没有看过的书,刚好现在在里面可以花时间看下,在养成了每天都读点书的习惯之后,宁致远突然感觉以前是把读书放在了茶余饭后有空暇时间才去做的事情,完全是没有分清主次,现在想来,读书应该是比很多之前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读书很明显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宁静,让人少一些烦恼。
我们很多时候都弄颠倒了一些事情,比如之前总觉得没有心情看书,工作和生活上的杂事太多,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可实际却是,只有你逼迫自己去阅读了,你之前躁动的心才能慢慢安静下来,但是很多人都抱着前面的想法放弃了后面的行为,所以内心永远找不到一个安歇处。
在寄过来的书里,有一本是妻子专门为他买的,作家余华的《活着》,宁致远打开书,扉页上有妻子的一行字:我认真在网上搜了下,都说这本书是处于苦难之中的人读的最多的一本,就买来给你,希望苦难中的你依然阳光帅气,加油!家就是心灵的港湾,家人的鼓励就是最暖心的呼唤,可以让我们在困境中更加的淡定从容。
宁致远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向我们传达了生命的坚韧和在极端困境中人们对于生存的渴望。
此外,小说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主人公和家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即使在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后,主人公依然选择坚强地活下去,既展现了家庭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力量,也体现了家庭和亲情对于个人生存的重要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依然选择积极面对生活,这种态度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和坚强。
合上书,宁致远想起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放在世间众人身上,也同样适用。
每个人的一生,虽然都各有各的追求,但追求的终点,无非就是事业成功、财富自由、家庭美满之类。
但众人的不幸和苦痛,却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与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
之前宁致远就打算要多跟不同的人聊聊天,通过交流去见识下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说干就干,他仔细搜寻着。
监房里,算了,还是说房间里吧,省的说的这么随意会让人误以为是在炫耀,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之嫌。
每每写着写着,都会感叹语言和文字是真的厉害,正是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才让人和人之间能更快速的通过沟通交流产生信任,然后基于信任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不同分工,然后人才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俯视世界和傲视其它,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可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啊,对于人类能在宇宙取得当今的地位功不可没,同时语言和文字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毕竟人类的发展文明史都还是通过文字保存至今并得以让后人瞻仰学习的。
但文字作为工具和手段,其在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耐人寻味,在当今互联网社会愈加发达的环境里,我们更多数所面临的情景应该是处在不断的过度表达和时常的被误解这两种情景中,这时你更多的发现会是语言和文字在更多时候的苍白无力感,当然,苍白无力和博大精深之间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内在关联,两者可能谁也不影响谁,谁也不决定谁。
你看,我好像就是因为怕被误解而表达了,所以啊,就是这样,这是个死循环,不可说。
突然间又觉得这个不可说不是故作高深的不能说,而更多的是认清了怎么说都说不明白后的清醒。
房间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对于因猥亵、强奸和杀人而被抓进来的嫌疑人,为了发泄下大家对其深深的鄙视和痛恨,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其吃点苦头、大快人心,就算是找到管教那里管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以一般这类嫌疑人刚进来时必将会遭受一些惩罚和折磨。
你没看错,就是在全是各种各样的嫌疑人的房间里,连这些同样是嫌疑人身份的人对于以上三类的嫌疑人也深恶痛绝。
有时想想挺有趣的,宁致远不禁会想到作家豆豆在其作品《遥远的救世主》里提到的“文化属性”这个概念,是的,哪怕是在这样的房间里,人也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来,也有各种各样的鄙视链,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属性造成的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等级森严的传统从来没有改变过,无非是换个名词,换个称谓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总之对于这三类嫌疑人,管教带进来之后,会意味深长的说一句:“你们看着办吧。
”然后就走了,什么意思呢,这里有必要提前说明下。
房间里都是360度无死角监控的,且是24小时照明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都说现在是文明官司,不会有之前的挨打呀,体罚呀啥的,像之前YN省的“躲猫猫”事件,那就更是绝对不会有的了。
保证人身安全这件事,最起码在SH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宁致远是看到了,人身在其中对这个“文明官司”的体会确实名副其实,但是回想起他之前在FY市的一个镇上的看守所,那就是另说了,只能说有差距,而且差距还不小。
上层精神上传下达需要时间,这是效率问题,但执行上有折扣,每个环节都折一点,这就不仅是效率问题了,还有态度的问题、关系的问题、地域属性的问题以及其它的问题,可能这也是之前所说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吧。
所以无论你是犯什么事进来的,都要乖乖的,不然就要受到关小黑屋的惩罚,小黑屋就是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种小黑屋,是每个人,哦,不,每个嫌疑人所不想的,里面暗无天日,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想想都恶心的要死,看看电影里主人公呆过之后的形象就能明白了。
管教的“你们看着办吧”这句话的威力,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那简直是把一块肉扔到了狼群里,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上的人痛恨在里面的嫌疑人,在他们眼里嫌疑人是没有啥分别的,仅有的分别也许就是千刀万剐和留个狗命的区别;但在嫌疑人的眼里,那差别就大了,那是区分的更细致的,有“这种事还抓你进来干嘛”类型的,像未成年人在手机上发发黄色视频被钓鱼执法钓上来的呀,卖卖伟哥等被钓鱼执法钓进来的呀,等等;有“你这个小官司,短时间就出去了”类型的,像小偷小摸个几千块钱的呀,偷个手机电瓶车的呀,等等;还有“这个就走远了,不如就搞一搞吧,死马当活马医了,就是那种“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像贪污诈骗个几十万上百万的,等等。
总之,杀人的,大家看不起,但说实话也没人敢招惹的,更别说动手了;猥亵的,看年龄,老年人也没人敢招惹,怕被赖上,万一他来个愤怒至极晕倒了啥的,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年轻一点的倒可以招惹,但是这里面却夹杂着些可以理解的无奈吧,毕竟年轻嘛,荷尔蒙旺盛,谁都年轻过,看到那黑长直的秀发,白瘦长的美腿,克制不住也算正常,那就下手轻点好了;强奸的,那就没那么多说道了,就两个字“干他”,管教也是这个意思,反正事情你干了,来吃点苦头,你也是“有冤”无处诉了,谁让你干这种人神共愤的事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三个嫌疑人让我印象深刻。
先说第一个,是因强制猥亵罪被抓进来的67岁的老头,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也没人爱搭理他,每天会跟他发生的唯一交集就是,其它嫌疑人每天都会说几次,“这么大年纪了,还干出这种变态的事来,你怎么不TM的早点去死”!而他呢,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然后坐在角落里,看看报纸,他吃的饭都是最差的。
里面的饭菜都是装在一个铁盒子里的,饭在下面,菜在上面,因为菜都是水煮的嘛,里面的人又都被视为猪狗不如的,这个饭菜弄的也是一塌糊涂。
发饭的时候,工作人员推着小推车,一排一排房间的送到门口,房间有几个人就放几个铁盒子,排头在门口蹲着,通过铁门下面仅有的一个小洞一盒一盒的拿进来,里面的人按番号由大到小坐在板上,排头将饭盒一盒一盒的拿进来后由前往后传递。
既然饭菜有区别,而且区别还很大,那排头肯定就会挑一挑了,不好的给番号小的,好的给番号大的,最后给自己留个好的,就是这样的顺序,当然,这个老人是例外,他始终是排最后,拿最差的,虽然他进来的比很多人都早,番号也比大部分人都大,但房间里所有的嫌疑人都觉得这理所应当。
宁致远就这么观察着,他发现其它嫌疑人不仅觉得是理所当然,甚至所有的嫌疑人都觉得这还不够,要不是没有了其它办法,如果有更进一步惩罚的办法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用下去。
有时宁致远会思考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性的问题,越想越觉得有些想不明白,越想越觉得有些思考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谁给了我们惩罚别人的权利?我们不自觉的赋予了自己惩罚别人的权利,惩罚行为的发生本身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少会去想一想,我们哪来的资格就这么理所当然!做的毫无顾忌,做的酣畅淋漓,更多的好像是为自己内心某种阴暗面的发泄找到了发泄口!我们真的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吗?我们真的在意其中的真实情况吗?我们为什么不去了解就做出了这样的惩罚性的行为?难道是我们内心有着阴暗的本能?还是我们从中得到了快感,而这种满足感才是每个人真正需要的?是无论处在什么境地下,这种满足感都需要被满足?我不认为是这样,没有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可以赋予自己这样的权利,这样的居高临下,这样的道德审判。
如果这样可以成立的话那就不需要道德和法律了,连法律都要有个严谨的过程,在没有定罪的时候只能是嫌疑人,我们又为什么游离在法律之外做着这些本能的阴暗的行为?人性的自私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它永远在寻找着机会,找寻着出口,一旦发现目标,便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畅快一番,获得巨大的满足。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没有人愿意和他挨着睡,房间里是大通铺,大家都并排睡在一个板上,人少的时候空间就大些,人多的时候空间就小些,人再多的话就头和脚错位挤在板上,人再多那就只能在地上打地铺了,现在是刚好人挤人睡在板上,宁致远就主动睡在了他旁边,平时也没有过多的交流。
睡着睡着,宁致远慢慢对这位老人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晚上都会主动侧身睡觉,这样宁致远的空间就大了一些,每个礼拜两次的红烧肉他也给宁致远吃,说自己年纪大了不好消化。
终于有一天,他开庭了,拿到了判决书,没人知道他判了多久,也没人愿意关心他判了多久。
拿到判决书以后,会有7天的时间到过渡间,就是把那些已经拿到判决书的人放到一个房间里,等待着“上山”。
上山也是里面的俗话,就是分流到监狱里去,也就意味着一切就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了。
老人拿到判决书后的几天,明显苍老了很多,但也能从表情上看出来一些复杂的情感,有一点点不安,有一些些无奈,又夹杂着些许的纠结与释怀,总之并不能说是完全好的结果,也正是这样,房间里的人又经常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