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善心(2/3)
位置显眼,马夫一眼就看见冯信鸥,他面色缓和,朝着他们走过去。
孟方还在吃饭,一个人影就落在他们面前,马夫客气的说,“冯公子好,这是我家大人说要送给您的食盒。
”
冯信鸥手足无措,“替我谢谢宋兄。
”
马夫点头就离开了,他也忙着回去到谢府吃饭。
马夫来的时候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过年还有谁来客栈,基本上只有他们这些备考的书生。
我家大人?这又是哪个官。
孟方的目光闪烁,他正是因为当时冯信鸥到京城提了好东西才渐渐跟他接触的,不然一个乡下的土鳖子,还不配跟他做朋友。
曾嘉惊讶,语气半是开玩笑半是试探:“冯兄,你跟朝中哪位大人认识,我怎么不知道,过年都还惦记你。
”
冯信鸥含糊道:“就是以前的一位好友。
”
虽然宋长叙跟这次科考没有关系,但他是上一次的状元,冯信鸥怕麻烦宋长叙,在朝为官还是要谨慎一些。
他自己都没想到,他过年还惦记给他送食盒。
孟方听见他的话,心中的探究更深,众人神色不一。
“这么多吃食,我也吃不完,我们一块吃罢。
”冯信鸥说着去打开盖子。
刚打开盖子一股香气扑鼻,一看就是好料子,比客栈的饭食不知好多少倍。
鱼汤熬成了奶白色,羊肉,鸡鸭都俱全,素菜也是花了心思。
合并了两张桌子把食盒的东西摆好了。
冯信鸥看见食盒就感动了,一看这么多菜,心中更是震动。
“冯兄瞒的真好,我都不知道你有个做官的好友。
”
冯信鸥笑而不语。
他们到了京城才知道什么叫花钱如流水,能在京城安身立命都是有家底的。
樱桃肉,五生盘,卷肘花,羊肉片,红烧狮子头……味道一绝。
吃了这顿饭,他们待冯信鸥都客气了一些。
冯信鸥觉察到他们细微的变化,他心中记下没有说什么。
吃饱后他回到屋子,听见有烟花,鞭炮的声音,他支起窗户听了半晌,等风吹的身体冷了,他关上窗户,盥洗后坐在床上看书。
他是第二次科考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多看一点心里更踏实,虽然现在看了感觉跟没看一样。
到了会试考的更灵活了,不会局限于书本。
冯信鸥想到这里对宋长叙升起敬佩之情,宋兄能考中状元太了不起。
他这会子看完书就睡下,聚福客栈的其他书生还念着冯信鸥跟谁有关系,他们这群人中真有京城的亲戚,或是做官的早就不待在这里了,全到亲戚家里住着,总比在客栈好。
孟方用手肘撞了撞曾嘉,“你跟冯兄一道从金河县上来的,你知道他有什么好友么?”
曾嘉:“我只跟冯兄坐了同一辆马车,我怎么可能去问这些,看今天冯兄的态度,他自己也不想说,你就别管了,反正跟我们没关系,我困了,我先去睡了。
”
孟方看见曾嘉回到屋子,他自己回到屋子还有些不屑,曾兄还是没见识,跟旁人交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子,以后出了什么事也能帮忙。
接下来的日子,冯信鸥就在客栈读书,孟方待他热情,两个人的关系渐渐亲密。
.
宋长叙他们过了年回到家里休息,一年内发生太多事,他休息还是更喜欢睡觉。
睡一天吃饭后继续睡,把身体补回来。
剩下的日子去给别人拜年,然后就跟知昼窝在家里逗孩子玩。
陶陶现在会翻身了,他在地毯上又有一个新的玩法,喜欢在地毯上从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许知昼拍了拍的肚子,“小肚皮。
”
陶陶捂着自己的肚子,学着许知昼的模样拍了拍自己的肚子。
许知昼伸出一只手,陶陶学着他伸出一只手。
“阿爹的好孩子,快快长大,长大后就会说话了。
”
宋长叙笑道:“孩子不是生来就会说话的,还要多教教他。
”
陶陶:“啊。
”
宋长叙抱着儿子,亲了他的脸颊,“怎么,你也同意我的话。
”
玩了一会儿孩子,把他交给奶娘带,许知昼去旁边吃糕点看账本,宋长叙看书,两个人都很投入。
过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被褥翻腾,宋长叙撑着手肘,“你还记得你怀孕时答应我的事么?”
许知昼被宋长叙这么一说就想起来了,他羞红了脸,“我还以为你已经忘记了,一直念到现在。
行吧,只有这一次。
”
宋长叙点点头。
许知昼钻进被褥,后面又漱口。
过了年假,宋长叙又要回去上值,现在对翰林院熟悉了,他回去批折子是熟练工。
上半年最重要的还是科举的事。
会试在二月进行,会试前七日,平景帝把试卷取出来递给马尚书还有副考官户部王侍郎。
平景帝:“朕把考题交给你们,你们务必保存好,不要泄露。
”
马尚书和王侍郎忙道:“陛下放心,臣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
平景帝点头让他们退下。
先帝在位时就发生了科举舞弊,他不想这样的丑事发生在他在位时。
马尚书和王侍郎还是他比较信任的人,平景帝继续批折子。
马尚书拿着考题回去后就没有跟其他人接触,他要避嫌。
回到家里,他先把考题藏好,心里松口气。
当主考官是有政绩,但也是一件掉脑袋的事,他是一个谨慎,爱惜羽翼的人,不想自己的履历上出现任何污点。
马尚书把东西藏好后去屋子里吃饭,马夫郎问道,“马上就要会试了,陛下对你信重,你要好好干。
”
马尚书吃饭,“我知道,科举的事是头等大事,在这种事情上我怎么会马虎。
你没事别去我书房。
”
马夫郎泼辣,放下筷子说道:“我怎么你了,我去书房不就是给你送点吃食,不识好人心。
”
马尚书:“反正没有我的允许你不能进去。
”
“我还不稀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