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圣人(1/3)
【鹤仙并不反对儒学本身,但实际上,经过千年之久的演化,儒学已经被改成了圣人来了都不认识的程度,儒学,只是既得利益者需要的人造雕像,想刻成什么样,就雕琢成什么样。
】
【关键在于,这个既得利益者是谁呢?一开始,是皇帝,但随着历史的衍变,诶,攻守之势异也,皇帝,也得尊儒,因为朝堂,因为天下学子,都是儒生。
】
大梁各地的书院都早就嘈杂了起来,听到天幕最后一段话,更是义愤填膺。
“这什么话,我们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吗?怎么还成我们的不是了?”
“不是儒生,难道还是法生不是?秦用法可是灭国了的!”
这不能不急啊,他们学儒学了十几年了,要靠这个考科举的,要是真不用儒了,他们不是白学了吗?
这可是实打实的切身利益相关。
而真正聪明的,在孔家被抄家,太子举办百家文会后,就早已察觉不对,如今,不过是尘埃落定。
【启朝以前,是世家的天下,启太宗一朝后,世家颓废,印刷术得以发展,同时将科举发扬光大,提拔寒门等底层读书人,以权衡没死绝的世家。
思路是没问题的,但在官场竞争上,他们是对立的,却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下,他们都是对立的。
科举的兴盛,同样带动了士绅的崛起。
他们和世家,其实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
【儒学也好,圣人也罢,不过是他们加强话语权的,手中的泥塑,任他们揉捏。
就像启朝某位儒学理论大家,还活着的时候,他的理论被人诟病,死后,理论便被刻意曲解,被尊崇成了大儒、贤者,因为死人不会辩驳。
】
“这不是玩儿不起吗?”
大街上,有商贩听着觉得有意思,一不小心将自己想法给秃噜了出来。
旁边的书生闻言,脸色涨红,“你个不读书的,你懂什么!名家经典,本就有不同的理解!”
是我们儒生的问题吗?分明是为了服务君主,君主怎么能背刺我们呢?
【可满朝都是儒士,天下皆是儒生,鹤仙又能怎么破局呢?
就连元泰廿一年黄河案后的山东,孔家也不过受了一点皮毛伤害。
有人造反可以镇压,可文化思想的侵蚀,无声无息。
】
可偏偏,太子已经通过“暴力手段”,给打开口子了,提前了天幕不知道多少年。
文人学子,世家子弟,纷纷等着天幕揭露答案,他们自己也在推演,若是自己,该如何做,可再如何思考,他们也觉得如今儒学太势大了,难不成再来一次黄河石像?
【弘德十六年。
】
“这不是你定太子那一年?”时间是不是靠得太近了?
在元泰帝的心里,既然已经是变法不得不妥协,所以立太子了,那就应该暂时稳一手才对。
毕竟小九在儒家上面,本来的想法就是慢慢来,所以,十六年这个时间点,是不是太早了些?
而且还有一点他很好奇,是对儒家出手了,再立的太子,还是刚立了太子,就对儒家出手?这前后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鹤仙在年初定下了太子,因鹤仙要清丈田亩,改革税法等造成动荡的朝堂,总算是看似稳定了下来。
】
所以是刚立太子,小九就马上拿儒家开刀出气?
你这……难怪人家登上皇位就想追封亲爹呢。
这样一来,谁都清楚皇帝对太子是没什么好脸色的,太子日子能好过?
看来,太子能安稳登上皇位,忍功还是了得的,怪不得后面憋不住了呢。
哪怕偏心的元泰帝,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废帝是有点子苦的。
【这一年科举,殿试的题目,全是鹤仙一个人出的,而这一届的科举,也是考生最倒霉,最不好答题的一届科举。
】
“莫非是出了法家或者其他学派的题目?”
“我听闻当今太子重实践,莫非全是要实操的题,没有纯理论的?”
“不过既然要对儒家出手,那肯定没有儒学的内容,考生可不倒霉吗?”
然而天幕马上告诉他们,全都猜错了。
【鹤仙重实用型人才,往年的科举,不论哪个出题官,都会顺着鹤仙的意思来,尽量避免纯理论不会办事的进士。
可偏偏,这一年的殿试题目,鹤仙全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