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北蒙使团(1/3)
科举的变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哪怕天幕已经将未来展示出来,朝廷不仅不会立马改革,反而会先发出通告,安抚各地的学子。
皇帝与太子也很快收到了陈召棠的信息,穷苦人家出身,全村供养出来的二十来岁的秀才,父亲这些年病重,便停下科举,在家照顾父母的同时,教学村里的幼童读书,品行极佳。
“说起来,若是这样全村供养的秀才,回馈村里,倒也人之常情,只是……”
元泰帝没有说完,但姜衡也能明白,只是大多,都便宜了地主,不是每一个秀才,都是村里能供出来的。
“所以,天幕中弘德帝的答案,也不能直接抄。
”
“儿臣明白,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
姜衡对着这份详细的资料看了许久,冒出了个想法,“父皇,现在朝廷,有能力扩大各行省的教育补给吗?”
“召右相,户部尚书,户部左侍郎,国子监祭酒。
”
不是折腾臣子,而是他们的确更清楚如今的实际情况,也能拿出数据来。
国子监祭酒宋明章刚到北辰殿殿外,就看到三位老大人已经在等他了,“下官来迟,几位上官怎不进去?”
三位老大人苦命地对视一眼,摇了摇头,还是右相拍了拍宋明章的肩背,“很快你就明白了。
”
自从天幕现世,他们加班都已经成了常态,而国子监,则是少有的不怎么加班,还新增了同事的部门,可把他们羡慕坏了,还朝国子监借调了好些年轻人,如今祭酒,总算是加入他们了。
四人一起进去,先向皇帝和太子见礼,而后便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三位熟练工心中暗叹,这次怕不是又是麻烦事儿。
待得知太子的问题,几位都先看向了祭酒。
宋明章也是一个想进步的,太子自己都有鉴正堂了,以基建大国的速度,经业书院也修不了多久,他这个国子监祭酒要是真的一直咸鱼,那可能就真翻不了身成死鱼了。
所以来之前,宋明章还是做了些功课才来的。
“回禀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朝廷对教育的扶持,要求落地在每个至少有一个官方县学,贫困家庭也有相应的每月补助,对民间私学亦有额外的补贴,其中包含每年的师资经费补贴,依据考出来的童生,秀才数量发放的补助……”
“那这贫困的标准是怎么定的呢?”
“由里正做担保,知县盖章。
”
“那若是将扶持力度,扩大到乡学,有可能吗?”
以现在的条件,村里到县里,可一点不方便。
乡学的话,就方便多了。
可现实是,有能力办乡学的村子,穷不到哪儿去,不缺去县里的那点时间和路费,没有能力办乡学的村子,村民去县里一趟,对他们而言花费老大了。
经过捶打的他们早已明白,太子的问题,要的不是能与不能,而是拿出一个章程,以现在朝廷的资源,能做到哪一个地步。
这自然是要经过计算才能得知的。
郑无疾出列,做出了一个上期天幕后,一直在想的决定,“陛下,臣恳请太子殿下,与我等一起筹算。
”
向来把握大方向的,让别人加班的太子:?
傅尚书开团秒跟,“弘德帝算学之能,能超过无疾,臣也以为,有太子相助,定能更早得到结果。
”
反正天幕说了,太子对国库的钱是不会乱来的,毕竟关乎自己亲政的出征,弘德帝都不会透支国库正常用途的钱财,只这一点,太子这个算学天才,也该被他们户部用一用了,也让太子知道,户部的官员过得都是什么苦日子。
年纪大了,同样被加班折腾的不行的右相,显然知道两个同僚的小九九,但是,“臣附议。
”
姜衡看向元泰帝。
元泰帝此刻毫不掩饰的看笑话,“也好,那这事,就全权交给太子了。
”
“陛下圣明!”
圣明的陛下将聪明的太子派遣到了户部,得到了户部上下官员的一致好评。
深入户部内部的姜衡,连续好几天,两眼一睁就是一串又一串的数字,不是?这不是还没到年尾吗?
郑侍郎就笑眯眯看着姜衡:殿下要不要猜猜,这些工作哪儿来的?
某太子就不说话了。
以后还是对户部好一点吧,大家都怪可怜的。
一月后:
“草原王子?草原部落那么多,哪个部落的王子?”
“北蒙,代表这个草原而来,据说随行之中,还有一个公主。
”
原来是去年朝廷对草原用兵,草原部落受了大创,草原的冬季本就寒冷,如今再将他们往北赶,冬天只会更难过。
加之以往都是草原南下抢掠,中原处于防守状态,如今中原王朝一声不吭就对他们发起进攻,还一来就那么狠,他们生怕今年冬天过不下去。
所以,便派遣了代表,前来中原王朝朝贡。
“他们朝贡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后该劫掠还是劫掠。
”
晋王生怕姜衡前几年没上朝,不了解详情,赶紧添油加火,给姜衡使眼色,在晋王看来,九弟分明是一个主战派嘛,他们才是一伙儿的!
至于随行的公主,远行而来,除了嫁进皇室,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
却见姜衡接收到了他的暗示,但是仍不动如山,一点没有插话,任由朝臣已经在商讨起了接待问题。
晋王:?
晋王肘了肘前面的太子:你吃错药了?疆土不要了?
太子终于动了,却不是晋王想的那样。
“父皇,儿臣这段时间在户部,发现今年上半年的税收之中,江南的纺织业,相较于之前,已经扩大了不少规模。
”
“太子的意思是?”
“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与滞后性,朝廷可以通过政策进行一定的干预,但无法阻止,纺织市场的扩大已经是必然,草原这次来朝贡,最想要的,无非也就是过冬的衣物,与不可缺少的盐。
”
傅尚书对太子的总结表示深以为然,对太子的想法,也摸到了一点,“太子殿下莫非,想要将这些多出来的丝织品,赏赐给草原各部落?”
丝织品珍贵,赏赐出去也有面子,他们户部也不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