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西域棉种(3/3)
能冻死人的,底层奴隶为其劳作一生,也穿不上一件自己做出来的棉衣,中原的王朝多好啊,让他们能避开寒冷的冬季,穿上暖和的冬衣……
就问是不是事实吧!
不仅要在西域传遍,还要往四周传,将大梁的仁德,实实在在的传扬出去。
经济战要用,舆论战,也要用。
引起这一系列事情的塔娜与乌日罕主仆二人,却对此还一无所知。
但没多久,秦国公与张掖侯这对父子,先后收到了宫里传来的申斥。
秦国公驻守陕西,这件事其实和他关系不大,但张掖侯驻守在西域,这么大的一个疏漏,他这个张掖侯的亲爹,又怎么能脱得了干系?
农桑农桑,他们军户屯田,倒是只顾着田了。
秦国公甚至亲自到了一趟张掖,“怎么一上任就这么大的疏漏?你别给告诉我军队里没一个人发现棉种。
”
那不现实。
天山以南的西域回归之后,军户会屯田,可同时,这部分区域也不仅仅会有军户,总会有为了土地迁移到此地的百姓,虽然比不上中原,那也是土地。
所以这片区域,也不仅是士兵,不止男子,怎么可能无一人发现棉花的用处。
张掖侯也头疼,“我已经了解清楚了,不是没人发现棉种,但是大伙儿都忙着种地开荒。
”
没错,虽然这里原本是有主的地儿,但对于中原百姓而言,还是得重新开荒一次。
“这棉种效果如何,百姓不清楚,但仅仅是脱籽,就太废时间和精力了,加之那些部分夷民对棉种有些抗拒,百姓就觉得,搞这棉种吃力不讨好,怕沾染晦气。
”
张掖侯没有深说的是,天幕之后,百姓的民心是稳了,但有时候,总会思维拐向奇奇怪怪的地方,让他们完全不信玄学,不可能的。
秦国公听明白了,但,“那也是你这个做主将的失误。
”
“我知道,这么大的教训,足够让我清醒。
”
“那就好,只是你说部分夷民,还有部分呢?”
“还有部分倒是不抗拒,与之相反,他们表面上抗拒,暗地里宣扬棉种不好,实则悄悄屯起来,自用保暖。
”
“所以,陛下没有骂错,你甚至没能让夷民开始信任大梁的百姓。
”
秦国公面不改色,直接作出决定,“朝廷有了计划,你好生办好,等戴罪立功后,请辞侯爵。
”
张掖侯没有反驳,也没有多问,“是,儿子明白。
”
令行禁止,秦国公能深得元泰帝信任,作为功勋之首,靠的绝非仅仅是军功。
见次子脑子清醒,秦国公跟着巡视了一番军营,在结合朝廷的任务给次子梳理了一遍,便不再停留,连夜赶回了秦地。
第二天,张掖侯便聚集了张掖之地的百姓,有迁移来的,有本地,还有军户,都聚在了一起。
“诸位,今年初秋,原本部落的塔娜公主嫁给了赵王。
”
张掖侯语速说得很慢,自然是为了如今的南西域夷民能够理解,当然,翻译也必不可少,保证大家都能听懂。
虽然,他们不明白这个将军突然说这些干嘛。
“塔娜公主得沐汉家文化,回想部落中的同乡,心生怜悯,她告诉我们,西域生长出来的棉花,可以帮助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季。
”
“棉花?就是那白色的?他们夷人不是嫌弃吗?”
迁移过来的汉家百姓骤然对西域本地百姓怒目而视,“好啊,黑心肝儿的东西,果然蛮夷有别!”
“不是……不是……”
他们汉语本就学得磕碰,自然解释也不能快速的解释。
“不是什么?我看你们……”
“安静!”
张掖侯示意士兵维持纪律,汉人百姓心中有火,他们之前嫌弃棉种是一回事,被隐瞒又是一会儿,他们气儿不顺!
西域本地百姓担惊受怕,根本不敢起反抗的心思。
“只是曾经,只有部落的贵族才得以享用,西域的百姓为奴为婢,却得不到一点温暖,如今,塔娜公主深感曾经的错误,试图弥补,故而献上了棉种的种植方法。
”
汉人百姓脸色一红,五彩斑斓,再看西域百姓一年了仍单薄的身形,好像闹误会了……
这么一想,当初劫掠的蛮夷,可不是他们这般模样,而如今这些夷民,不过是原本的“奴隶”罢了。
草原的部落,本就是更为落后的奴隶制度。
“陛下与太子仁德,塔娜公主为赎罪而献棉种,允诺以后的孩子封王,作为西域重回中原的桥梁。
”
“朝廷也已经在研究脱籽等程序的机械,致力于让大家都能有衣过冬,在研究成功之前,因西域的诸位曾有经验,由大家选出几位巧手,教导众人……”
而后,便是相应的待遇等内容。
“西域已经回归中原,我们大梁一视同仁,万望诸位一起,早日研究出棉花相关的纺织机械……”
汉人百姓误会了曾经为奴为婢差点死了的夷民,夷民得到了汉人给的机会,双方沟通促进的桥梁,这不就有了吗?
而塔娜与乌日罕主仆二人,仍旧无知无觉,就这样,到了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天幕再次亮了,这一次,却不是阿婆主的声音,而是……吟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