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绝密(2/3)
钱,钱,钱,一切都是钱。
什么也绕不开钱。
两个小时之后,汪海成、白泓羽被带进了学校简朴的小会议室。
楼道里很安静,不似平时的喧闹模样。
大厅里的布置很简单,除了上级领导和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并没有常见的一大堆随行官员。
书记亲切地迎着两人进来,引荐给上级领导说:“这位就是汪海成副教授,还有和他一起工作的白泓羽博士。
”
领导看起来比电视上更瘦,他微笑着伸出手和两人有力地握了握,笑道:“好年轻啊。
请坐。
”
四人相对而坐。
领导身材高大,神情颇有些疲惫,言谈更像学者而不是政治家。
“我昨天晚上看了科学院发来的报告。
发现很重要,但有的东西写得不太明白啊。
”领导看着汪海成说。
“谢谢领导在百忙当中还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的工作。
我不太清楚那个报告写的是什么,可能不是我写的……我的意思是,领导有什么问题,我尽量给您解答。
”汪海成头回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自然有些慌乱。
“关起门来还这么说话就太累了。
别领导来领导去那么多客套话,你就当一个外行来找你学习就是了。
”领导摆了摆手,一边翻开了手边的报告,“第一个问题,报告里提到两个疑似戴森云的巨型辐射源,已经确认了,是吗?”
“报告领导,我们在FAST观测到两个异常辐射源之后,已经通过美国的VLA和VLBA两个大型阵列望远镜进行了验证,确定了两个天体的存在。
一个距离太阳一千四百光年,另一个是九千六百多光年。
辐射源是确定存在的,但以我们的观测能力,暂时不能确定是不是戴森云,但从理论上推测,这种可能性很高。
”
“只有美国的天文台验证过?我们自己的天文台验证不了?”
“这个……我们没有那么大型的阵列式天线。
”汪海成没太明白领导的思路,“FAST的信号灵敏度更高,但是角分辨率要低不少。
我们能判断信号源的信号内容,但要准确定位信号来源则很难。
”难道是在担心国外的天文台给我们假数据?这个念头突然在汪海成脑子里泛滥起来。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另外,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也发现了这两个辐射源。
”
“报告上把这两个东西叫作‘未知大型天体’,但是发现者——也就是你们——认为这有可能是戴森云,也就是外星文明的人造天体。
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汪海成刚要开口,突然想起院长的叮嘱。
“以我们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
“请等一下,我先确认我有没有理解错。
你相信在外太空存在两个超级文明,他们已经可以创造覆盖住自己恒星的人造天体,而是这个人造天体比整个太阳系都要大。
对吗?”
“是的,但是……”
“真的能凭空造出这么大的天体?就像《星球大战》里的死星一样?”
“死星?”汪海成一愣,马上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死星很小的死星直径只有……”他熟练地掏出手机搜索了一下,“一百二十千米。
戴森云直径差不多是死星的二十亿倍。
如果戴森云是地球这么大,死星大概只有原子那么大。
用死星攻击戴森云,就跟朝太阳吐口水一样没有太大区别。
”
领导静如止水的脸上有一瞬间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但很快就掩饰下去。
汪海成能理解领导的心情,那算科幻作品里最出名的巨型终极武器了,而这东西即使存在,在真正的浩瀚宇宙里也根本连尘埃都算不上。
有大约一分钟的时间领导没有说话,汪海成和白泓羽自然不敢打断领导的沉思。
“你刚才一直想说什么,说吧。
”
“感谢领导,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这个发现的重点。
”
“这不是重点,”领导沉吟了一下,“那重点是什么?”
汪海成走向一边的电脑,启动了会议室的投影仪,幕布左边出现了两张星图。
就算是外行人,也一眼能看出两张图是同一个区域,但“颜色滤镜”不一样。
上面的图正中间是一团虚无的黑暗,而下面一张图中间是一团明显的暗红。
“这是我们模拟出来的其中一个戴森云的照片。
上面是可见光的效果,下面是红外射线。
很明显,戴森云吸收了可见光辐射,所以是一团漆黑,但因为发热和氢激发辐射,它有比较强的特征谱线,也就是21cm氢线。
”
汪海成点了一下鼠标,屏幕向右边滑出另外两张照片,“在左边照片拍摄的二十四小时前,也就是FAST上一次在同样的天区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合成了右边的照片。
”
左上的区域一片漆黑,右上照片里有一颗小小的恒星在发光。
下面的对比就更加明显,左下是高亮的巨大红外区,而右下完全是漆黑一片。
“解释。
”领导只说了两个字。
“二十四小时前,那个戴森云是不存在的,还能看到那里本来的恒星。
那个戴森云从不存在到修建完毕,只花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那个戴森云的半径至少有五十个天文单位——也就是五十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修建这种尺度的人造体的技术现在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我们只能猜测,这至少相当于要建设几十亿个地球大小的太空站。
我相信这会耗尽那个星系所有的物质,所有的行星、陨石、小行星、彗星、尘埃,全都算上。
”
“继续说。
”
“这就是问题的第一个关键点:需要消耗这么多物质才能建成的系统,是怎么在短短一瞬间,从完全不存在到彻底成型的?如果那是一个正常发展的文明,怎么会在二十四个小时前无声无息,然后突然就完工了?这必须有一个过程,一个随着戴森云的建设,星区电磁信号慢慢对应改变的过程。
二十四小时前还什么都没有,下一个瞬间,砰,戴森云建成了!”
汪海成说到这里,连自己都觉得寒毛倒竖。
也不等领导反应,他自顾自地继续说:“白泓羽——就是这位,我的学生——她提了个外星生命的假设,这些生命的周期比我们快,甚至不是碳基生命,我们一秒当他们一年,所以他们二十四小时走了我们几千年科技发展要走的路。
这是有可能的,在我们看来,他们二十四小时就从原始时代到了完全掌握戴森云的科技时代。
“但这只能解释戴森云的科技基础,无法解释工程建设的问题,要把这么大量的物质在二十四小时内搬运过去,所要消耗的资源和能量,甚至单单这些物质本身移动的加减速的消耗,都超过了这个星系的供给极限,把他们的太阳熄灭都不够用。
”
领导刚要张嘴,汪海成却正说到激动之处。
这时候他完全忘了身份的差异,压掌示意领导安静听他说。
“而且两个戴森云都是同样的情况,二十四小时内突然出现,没有过程,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巨型的红外辐射源。
最吊诡的事情是,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