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难民(3/3)
州,余安现在还算太平,不过你还是换些素净的衣裳,首饰也不要戴太多。
出门必须得带护卫,时刻跟着。
”
史掌柜说现在铺子有好些借着酒劲儿闹事的,好在前头陆凡林明一个个子高一个块头大,次次都有惊无险。
蒋思捷一个姑娘家,林秋然不太放心。
蒋思捷看了眼自己,点点头,“我倒忘了,一会儿我就买衣裳换了。
”
林秋然道:“我是当地人,你若需要帮忙,就和我说。
”
林秋然虽不知为何蒋思捷过来两回,但善意恶意她分得清。
如今好意提醒,不过她这儿人多,守着总能守住。
蒋思捷笑了笑,“嗯。
”
她没有提萧寻,在林秋然眼中,她和萧寻也不认识,而且本来也是如此,她知道的只是书里的那个萧寻,但现在并不是在书里。
蒋思捷如今见到为自己考虑的家人,忙忙碌碌的行人,真实的难民,没法再把这当作一本书,把这里的人当成纸片人。
如果是提了,没准林秋然还会胡思乱想。
蒋思捷打算在余安多待两天,毕竟回了胥州就没有这么好吃的饭菜了。
林秋然把人送下楼,蒋思捷还道:“若需要帮忙,尽管开口就是。
”
看着林秋然不像缺钱的,这么大酒楼,生意还不错,她就不多嘴了。
林秋然把人送出去后回来吃饭,其他的人也没问蒋思捷所为何事,谁还没点私事了。
饭吃完,林秋然道:“粮食涨价了,你们也囤点。
”
老家在秋收,收了的粮食一部分送到了酒楼,还有一部分送到了萧家,原来宅子也放了些。
五千多斤粮食,也是底气。
如果真有难民到余安,林秋然打算施粥,说来酒楼赚的也是百姓的钱,战乱百姓不易,能帮点忙也是好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林秋然也希望汤圆日后能成为这样的人。
史掌柜道:“嗯,现在几个粮铺都在涨价,就没不涨的。
”
往常六七文一斤米面,现在十一二文,再过些日子,不得十五文。
酒楼的饭钱还没涨,不过酒坊酒水涨价、盐糖暂且没动,但不好买,照这么下去,做生意还得亏本。
林秋然记得萧寻说战乱不会波及余安,但是有难民,很难不受影响。
林秋然道:“先囤些,不够再说。
”
家里二十亩地,自家够用一年半载的,但酒楼客人这么多,好歹就用完了。
林秋然有些犯愁,徐管事正好找上门来。
徐管事问道:“近来可缺粮食,二公子前阵子囤了不少,这会儿也打算出手,若林娘子要,就按成本价给你。
”
徐远珩得到消息早,前些日子难民尚未南下,这边百姓也不知道朝廷征兵的消息,去乡下收粮很是方便,甭管陈粮新粮,六七文钱给钱就能收。
如今出手,稳赚不赔。
粮食是救命的东西,如果不够吃肯定会买,甚至从前六七文卖了的,现在得花双倍价钱再从徐远珩这儿买回来。
林秋然愣了愣,徐管事道:“二公子和林娘子合伙,不会赚林娘子钱的。
”
林秋然笑了一下,“我知道,不过以前也囤了粮食,暂且够用,多谢二公子帮忙。
”
她把徐管事送走,看着桌上徐管事带来的点心、水果、玩具,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她能无比清晰地感受到徐远珩是个商人,只要是赚钱的买卖,都会做。
林秋然愣怔了一会儿,她不愿自己从徐远珩那儿买了粮食,省了钱还指责他。
也不愿跟徐管事说大道理,慷他人之慨。
再说如今粮铺都在涨价,只一家不涨,别人又该怎么想。
她打算看看别的酒楼,若是别的酒楼饭钱也涨,也跟着涨一些,不然容易出事。
林秋然还让萧大石找人把家里、酒楼的门窗都加固了,这些弄好,她眉间愁色不减,又让林明去城北打听,余安可有外地来的难民。
林明去打听,暂且还没有。
一直到九月初二,蒋思捷吃饱喝足准备回胥州,却见城北门紧闭,守城的关将说城外有不少难民。
这些人一路南下,面容脏污衣衫褴褛,脚下的鞋也破了,头发乱糟糟的,有的收拾得还算干净,可是骨瘦嶙峋,早秋不算冷,可衣衫透风蜷缩成一团。
朝廷不会把难民留在一个地方,到了一处后会驱赶,不然容易产生暴乱。
只不过去了别处依旧无处落脚,有钱的倒还好,能找个安家之处,没钱的一路过来,钱也都花没了,这会儿躲在城墙下,一脸恍然无措。
这些只是来余安的难民,如今城门暂闭,蒋思捷没法回胥州,只能回客栈。
蒋思捷还让丫鬟和林秋然说一声,难民不少,有数百人,城墙下乌泱泱一片。
史掌柜有些犯愁,这早晚得来余安,这也不知饿了多久,金鼎楼门面好,就怕难民不管不顾,过来抢东西闹事。
林秋然也担心,让孙氏这些日子别带汤圆出门,许娘子若回家,就白日回去,天黑就不要出门走动了。
但比难民先来的是徐远珩,他从临县绕路过来的,直接来了金鼎楼,“近来有些乱,你别留在余安了,我带你和汤圆出去避一避。
”
林秋然沉默片刻,仰头看着徐远珩,她道:“家里人多,我不能走。
二公子,你能不能带着汤圆和我爹娘出去避避。
”
她的确不放心汤圆,但林冬她们都在,金鼎楼也在,她不能走。
徐远珩看了林秋然一会儿,然后点了下头,“好。
”